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关注 > 中国文物报:重庆永川汉东城遗址发现宋代市镇遗存
中国文物报:重庆永川汉东城遗址发现宋代市镇遗存
发布人:  2017-08-03

汉东城遗址位于重庆市永川区朱沱镇汉东村6 社,地处长江左岸二级阶地,遗址南北向地势平整,东西向地势为西高东低的坡状。据文献记载和前期考古工作,该遗址应为唐、五代、宋初万寿县城、宋元时期汉东镇及汉东水驿所在。为了进一步弄清汉东城遗址城址布局及功能分区,2016 年10 月至2017 年1 月,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共计1375平方米,发现遗存以宋代市镇居址为主,另发现了汉代竖穴土坑墓1 座、瓮棺葬2 座以及少量明清遗存。

宋代遗存包括房址10 座、水池3组、灰坑90 座、沟11 条、路1 条、柱洞40个,出土陶、瓷、石、铜、铁、骨质小件1400 余件。

房址 由于墙体残损严重,依据基础可分为石砌墙基和柱洞式房址两类。石砌墙基房址以F17 为例,墙基由规整的条石砌筑而成,条石规格较为统一,长1.20、宽0.20 米,现仅存1~2 层,东部和南部保存较好,西部和北部被明清灰坑破坏,保存较差。房址平面为长方形,面阔11.4、进深6 米,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条石内侧有厚约0.20 米的垫土,与第2 层条石平齐。柱洞式房址以F15 为例,叠压于TN12E02 第3 层下。仅发现4个柱洞和位于房址中部的踩踏面,房址踩踏面性状可能与金属冶炼有关的坩埚内填土相同,在房址一侧发现有低于踩踏面的小坑,坑内放置有瓷碗扣置于瓷罐口部,活动面上发现瓷碟形灯和铁器各1 件。平面形状为长方形,长4.14、宽3.60 米。该房址外发现较多可能与金属加工相关的坩埚,踩踏面与坩埚内填土相似,可能为金属加工的手工作坊。

水池 均为蓄水坑和排水沟组成,蓄水坑与沟之间有孔连通。以H80、G18为例,位于ⅠTN03E04 东北部,G18 并延伸至东壁外,叠压于第4 层下,H80 平面呈长方形,北部为坎边,南部被H78打破,开口土圹残长1.70~2.06 米、残宽1.72 米,直壁底较平,深约0~0.48米。坑内壁为长方形石板砌筑,石板之间用长方形石柱相接加固,内壁仅存2层,上层较直,下层呈斜壁,底用石板铺底,南部残缺。内底残长1.70~2.20 米、残宽1.36 米,深约0~0.40 米。石板长0.92~1.0、宽0.30、厚0.05 米,石板内壁凿有浅浮雕,四周留边0.04~0.05 米,方向185°。G18 平面呈长条形,大体呈西东走向,略弧,开口残长1.80、宽0.40、直壁平底,深0.34~0.40 米,西北接H80 底部,东延伸至东壁外,沟内填埋圆筒形泥质红陶排水管相拼接,管外壁饰瓦楞纹。排水管单个长0.28~0.30、直径0.12、壁厚0.01 米。

道路 编号为L2,为遗址中部南北向道路的一部分。位于ⅠTN03E04 内,两端分别延伸入北、南壁外。L2 平面呈长条形,南北向,路向0°,用加工规整的石板横向错缝平铺而成,南部保存较好,北部较差,路下有垫土。现暴露部分残长7.0 米,残宽1.9~5.26 米,石板长0.4~0.7、宽0.3~0.54、厚0.08~0.10米。

出土遗物 主要为瓷器,包含生活用器的方方面面。瓷器多集中于宋代。瓷器窑口有景德镇窑、湖田窑、龙泉窑、耀州窑、邛窑、合州窑、达州窑、金村窑、西坝窑、涂山窑、清溪窑、广元窑等,以邛窑和涂山窑系瓷器为主,器类有影青高足碗、影青花口碗、影青化妆盒盖、影青斗笠碗、影青花口盏、酱釉瓜棱执壶、酱釉婴戏纹碗、酱油碟形灯、酱釉花口盏等。

通过本次工作进一步明确了汉东城遗址宋代市镇布局及功能分区,与金属加工相关的坩埚类遗存及手工作坊的发现对于探讨宋代市镇的金属加工形式及工艺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本次工作中,使用了田野考古发掘数字化与记录管理平台,增强了记录考古遗存的科学性、全面性与时效性,提高了资料整理的效率;综合运用了电子全站仪、RTK 及多旋翼无人机进行大比例地形三维模型航测和摄影测绘等工作,提高了测绘数据的精度,为后期研究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同时也为遗址保护规划的编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 代玉彪 邹后曦)

 

来源:中国文物报2017-7-28 8版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