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关注 > 重庆日报:聚焦考古科研周②|神秘岩画提供佐证,重庆的“兼收并蓄”古已有之
重庆日报:聚焦考古科研周②|神秘岩画提供佐证,重庆的“兼收并蓄”古已有之
发布人:  2022-01-21

“我们正在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事实上,作为‘开放’的题中之义,‘兼收并蓄’这一特质重庆古已有之,也是重庆城市精神里的优良基因。这一点,我们在对云阳大梁岩画的进一步研究中发现了新证据。”1月20日,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白九江告诉重庆日报记者。

▲大梁岩画体现出多元文化碰撞

在当天举行的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学术科研周专家讲坛单元,白九江以《云阳大梁岩画的性质与年代》为主题,分享了自己对大梁岩画研究取得的最新成果。其中一项重要观点就在于,大梁岩画折射出古代重庆地区对来自东西南北不同地域的多元文化表现出了极大的开放与包容。

喜欢逛博物馆的市民一定不会对云阳大梁岩画感到陌生。这幅神秘岩画常年在重庆三峡博物馆壮丽三峡展厅中与公众见面。岩画原本位于长江三峡云阳段一个名叫“大梁”的礁石堆上,2003年被专家抢救切割带回,填补了峡江地区没有岩画出土的空白,也成为巫巴文化罕见的实物见证。

▲大梁岩画

岩画上,沿江岸而建的巴人部落宏伟壮观,层层而上的篱笆,将村落有序划分。在岩画的左边,有一位手拿法器而舞的巫师,巫师两旁各有一人,双手倒立,随着巫师的指挥舞蹈。整个画面古朴自然,带有浓厚的原始性和神秘色彩。

“过去普遍认为大梁岩画是一幅巴人聚落图,对此我不认同,它应该只是一幅与巴文化人群的水上祭祀活动有关系的图画。而从画面上奇特的肋骨式鹢鸟船、罕见的鱼形旗、巫师拿的法器、以及錞于、铜鼓和粮仓等元素来分析考证,这幅岩画具有极其重要的罕见的考古价值。”白九江说。

▲大梁岩画

“具体而言,首先,西南地区的岩画基本都是涂红的绘画式岩画,包括僰人悬棺岩画等皆是如此,而重庆的岩画却是线刻式岩画,除了大梁岩画,江津四面山也有一幅线刻式的,这就更接近于北方和东部沿海的岩画形式,说明重庆岩画属于与西南地区不同的岩画体系,代表另一种文化;

“第二,经考证这幅画应完成于战国到汉代左右,本身是目前世界上所见到的最晚的肋骨式船岩画,因此是多元文化交汇融合的具体体现。比如画中的鹢鸟船的简化版、目前只在滇文化和大梁岩画出现过的出脊式楼船等,以前从未见过类似的,说明大梁岩画是多元文化很重要的载体。”

白九江认为,某种程度上,大梁岩画代表着两千多年前重庆地区文化交流的成果。

“重庆地处长江流域,江水的自然流向也让文化上更多体现出东西向的联系;就南北向来说,重庆大致位于中间地带,南来北往的文化也在此交汇,东西南北的多元文化再次碰撞,体现在了岩画内容上。”

“事实上,不单单是岩画,比如重庆方言属于北方语系,这也体现着多元文化的交融碰撞、兼收并蓄。”白九江分析,这种文化基因的形成,或许可以从重庆大地上的巴人先民来加以探讨。

“巴人本就不是一个单一民族,而是在不断迁徙中吸收了各方文化形成的文化群体,比如《华阳国志》提到的‘其属有濮、賨、苴、共、奴、獽、夷蜑之蛮’,是一种民族杂居共处的状态。现在我们在大梁岩画上,通过对来自南方的鹢鸟船、来自滇文化的出脊式房屋建筑形式等的考证,也再次证实了巴文化中有可能有来自外地迁徙过来的属于不同源头的文化形式,我相信这也可以被视为重庆‘兼收并蓄’城市基因的一个新佐证。”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