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关注 > 封面新闻:2200年前的竹编器长啥样?重庆地区首现巴文化竹制品
封面新闻:2200年前的竹编器长啥样?重庆地区首现巴文化竹制品
发布人:  2022-03-19

2200年前的巴渝先民,曾过着怎样的生活?近日,重庆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冬笋坝遗址出土的遗物中,又发现了新的巴渝先民生活器具。

3月19日,记者从重庆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近期,该院修复工作人员在清理一件冬笋坝遗址墓葬出土的战国青铜釜甑时,发现器内留存有一竹编织制品。

竹制品发现状态

该制品历经2200多年,是重庆地区巴人墓葬中的首次发现,属该地区现存极为罕见的早期竹编生产生活用品,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文物价值。

巴文化遗址出土战国青铜釜甑

内部发现较完整编制品

冬笋坝遗址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铜罐驿镇冬笋坝,地处长江左岸的三级阶地上,文物核心区分布面积约10000平方米,是我国最早确认并发掘的巴文化遗址。

2020年9月上旬至2021年1月底,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九龙坡区文物管理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冬笋坝遗址开展了主动性考古发掘。2021年6月至今,文保修复人员对出土文物持续开展保护修复工作。

重庆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修复研究所副所长叶琳是此次修复工作的主要负责人。他介绍,在对文物进行室内保护修复清理时,偶然在一件战国青铜釜甑器内发现了编织制品。

“为了在可控环境下提取更多的文物信息,当时在考古现场采取了带土提取的方式取回文保实验开展进一步保护工作。”叶琳说,回到实验室后,修复工作人员对其进行初步清理时,发现它的底部已经缺损严重。

在底部裸露的填土边缘,工作人员发现有疑似竹篾条的边角残段,经过进一步小心清理,一件有排列规律且较为完整的竹编织制品被揭露出来。

初步检测为竹制品

为重庆地区巴人墓葬中首次发现

“对我们来说真是意外的惊喜。”叶琳说,在重庆地区,由于土壤、气候等因素,这样较完整的早期有机质地文物能留存至今非常罕见。

根据工作人员的初步检测,该制品直径残长约12厘米,残高3厘米,纵面显微观察显示其纤维僵直、导管清晰、结节清楚,初步检测鉴定为竹纤维制品。

显微原位鉴别(30倍)

显微样品B显微观察(800倍)

显微样品A显微观察(1000倍)

此次发现得益于冬笋坝遗址优质的埋藏环境,特别是黄黏土的高密闭性,既延缓了有机质文物的氧化腐朽,又保证了适宜的湿度不会造成有机文物干缩或翘曲。

“这件器物正出土青铜釜甑内底部,致密土壤的叠压所达到隔绝氧气的效果,以及竹制品紧贴的青铜器对微生物的滋生有一定的抑制效应,共同促使该竹编制品留存至今。”叶琳说。

竹编制品用途有待研究

有利于探讨巴人编制工艺、生活业态

研究人员仔细观察了这件竹编制品的形态,可以看到是由竹篾条从三个方向穿插形成。“我们可以推测它是人为编织的结果。”叶琳说,相比如今常见的竹编制品,这件竹制品的造型似乎与“竹垫”或“竹篦”类似,在现代烹饪中,这两种器具常见于蒸锅底部,防止糊锅使用。

“目前看来很近似,但仍不能确认,还需要排查文献和前人的研究,进行下一步工作。”叶琳说,即使目前暂不能确认其具体功能,但2200年前的竹编制品的出现,足以让研究人员惊喜。

他介绍,此次发现将对于探讨巴人时期编制工艺、生活业态以及丧葬礼仪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接下来,研究人员还将对该件器物测年检测、以及其他残留物进行分析,为进一步信息提取做好保护和研究工作。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