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谁是狸奴——漫谈古代的猫
谁是狸奴——漫谈古代的猫
发布人:  2019-10-28

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

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
 
 

猫是一种神奇的生物。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猫很早就作为伴侣,出现在人类的左右。猫能灭鼠害,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做出了贡献;猫萌态可掬,让喜欢它的人爱不释手,视为最贴心的宠物。如今,很多人的日常生活已经离不开可爱的猫咪。那么,猫到底是怎样走进人类社会的呢?

 

现在学界有一种共识,家猫(Felis domestica )是由野猫经过人类有意识的驯化而来。有学者认为早在距今约8000年的塞浦路斯,家猫即被驯化。古埃及也是家猫最早被驯化的地区之一 , 古埃及人称猫为帕斯(Puss )或者帕赛(Pussy) , 以月亮女神巴斯特(Bastet)的化身为其命名,考古学家认为距今约5000年左右的第一王朝时期,古埃及已经开始驯养家猫。

 

月亮女神巴斯特(Bastet)

中国驯养家猫的历史有多长呢?

 
一、远古的猫
 

中国关于“猫”的记载始见于《诗经·大雅·韩奕 》:“鲂鱮甫甫,麀鹿噳噳。有熊有罴, 有猫有虎。” 这是一首周宣王时代(公元前827~782年)的颂诗,当时已有熊罴猫虎等动物的分类概念。不过,这里出现的“猫”似乎还是未被驯化的野猫。

考古材料中的猫比文字记载要古老得多。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出土野狸下颌骨,年代距今约12000年;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出土过2块猫左下颌骨和1枚游离齿,年代距今约12000~7000年。这两个遗址的猫骨均鉴定为野猫。

 

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出土猫左下颌骨

 

除此之外,陕西西安临潼白家村遗址、陕西商洛紫荆遗址、陕西西安半坡遗址、西安临潼姜寨遗址、陕西高陵东营遗址、陕西西安临潼康家遗址、河南汤阴白营遗址、山东兖州王因遗址、山东潍坊前埠下遗址、山东潍县鲁家口遗址、山东荏平教场铺遗址、重庆丰都玉溪遗址等距今约8000~4000年的新石器时期遗址均出土了猫骨。不过,大部分遗址出土的骨骼遗存为野猫,能够确定为出土家猫骨骼遗存的遗址有山东潍县鲁家口遗址(距今约4300~4000年)和河南汤阴白营遗址(距今约4100~3800年)。由此推断,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家猫骨骼遗存最早距今约4300年。古代人类在食用通过不同方式获取的动物之后,将它们的骨骼废弃在居住地周围。因此,有理由认为上述新石器时期遗址发现的大部分野猫是被人类食用过的。

 

重庆丰都玉溪遗址出土狸猫右下颌骨

 
 

古人爱称猫为狸,如《韩非子》曰:“使鸡司夜,令狸执鼠,皆用其能”,《吕氏春秋》说“狸处堂而众鼠散”,表明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开始有意思养猫捕鼠。到了汉代,《淮南子》言“譬尤雀之见鹦,而鼠之遇狸也,迹必无余命矣”,《说苑》谈到在民间,人们可以很便宜地买到捕鼠的“百钱之狸”。鼠害是古代农耕社会最为头疼的危害之一,猫恰好有捕鼠的天性,人们因此将猫视作可贵的同盟,豢养起来,逐渐生活在一起。

 

这一时期的考古证据也支持文献的说法,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发现商代晚期猫骨遗存,陕西咸阳西汉汉阳陵遗址、陕西西安西汉长安城墙遗址、北京大葆台西汉黄肠题凑墓、湖北秭归土地湾西汉后期至东汉早期遗址、湖北宜昌卜庄河遗址六朝地层、宁夏固原北周田弘墓均有家猫骨骼遗存出土。

 
 
二、人间萌宠
 

《魏书·太武五王传》记载,在北魏太武皇帝十一男中,有个名叫“猫儿”的皇子。以“猫儿”命名爱子,这可能是中国较早反映猫作为宠物的材料。《资治通鉴》又载,武则天喜爱猫,专门训练猫与鹦鹉相处,结果“猫饥,博鹦鹉食之”,说明唐代已开宫廷饲养宠物猫之风。

 

宋代养猫已成风气。宋代养猫热最突出的表现莫过于北宋都城开封和南宋“行所在”临安(今杭州)都有专卖猫食的市场。《东京梦华录》说开封的市场上“养猫则供猫食并小鱼”,可见当时都城里的人们养猫已是非常普遍。

 

《画猫·宋朝十二月闲乐集》插图一

 
 

宋代从皇宫到民间,都盛行养猫。南宋第二位皇帝宋孝宗当初被没有子嗣的宋高宗选为继承人的事件就与一只猫有关。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为了尽快确定皇储,宋高宗选宗室7岁以下皇子10人备选,最后确定一胖一瘦两人。宋高宗本意是留下胖皇子,但是思前想后,他还是决定最后观察一下两位皇子。有一次,宋高宗将两位皇子叫到大殿上训话。这时有一只猫从他们脚下穿过,胖皇子一脚将猫踢开,惹得宋高宗不高兴,他说这只猫只是偶尔经过,犯不着将它踢开,如此轻率,怎可堪大任?于是,他最终留下了瘦皇子,即后来的宋孝宗。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还记载了个故事:权相秦桧的孙女被封为崇国夫人,尊贵无比,她豢养了一只非常名贵的“狮猫”,有一天这只猫突然丢失,她伤心欲绝。秦桧心疼孙女,于是立即命令临安府限期找到。到期之时,猫仍未找到,临安府便逮捕了临近崇国夫人府邸周围的居民,并准备弹劾守卫官兵。官兵们惶恐不安,于是到处步行求猫,凡是城内居民养的狮猫“悉捕致,而皆非也”。无奈之下,他们贿赂曾经见过这只狮猫的老兵,让他画了这只狮猫一百张图像,到处张贴,闹得满城鸡犬不宁。可见宋代官宦宠猫风气之盛,非前朝可比。

上行下效 , 宋代民间养猫 、玩猫之风更盛,导致猫价上涨,名贵猫更是奇货可居,于是产生了一批盗猫为生的人。《桯史·猫牛盗》记载 : 盗猫一般在白天进行,因为杭州天气较为闷热,猫喜欢户外活动,极易被捕。抓获猫之后,将猫全身淋湿,放在准备好的缸或者桶中。因猫生性洁癖,皮毛淋湿后,它们便不断用舌舔,不干不止,一般不号叫,所以一旦猫丢失,很难找回。

 
《画猫·宋朝十二月闲乐集》插图二
 

宋代文人地位优越,其中不乏爱猫名士,其中以陆游为代表,他曾给自己的爱猫取过“粉鼻”、“雪儿”、“小於菟”等名字,为它们赋诗,留下了诸如《赠粉鼻》《得猫於近村以雪儿名之戏为作诗》《赠猫》等诗篇。在两宋画院中最著名的善画走兽的大师李迪,他的《狸奴小影图》就笔法生动地捉捕了一只聚精会神盯着某个对象的小猫。画家用细勾淡染的手法将猫咪的神态和毛色刻画的栩栩如生。

 

到了元代,人们养猫的喜爱丝毫未减。遗留至今的艺术品有王渊的《五狸图》,对猫捕鸟、嬉戏、舔爪等样子的细致生动的描绘;另有一幅佚名作品《同胞一气图》,描绘了四个穿着厚袄的孩童围着吃热腾腾的包子的场景。画面里更生动的是仰头等在旁边的小花猫,伸着脖子对孩童们的包子显露出一脸渴望的样子。从这种生活化的场景可以看出猫在当时已经完全融入人类的生活,被画家当作美好的生活场景记录下来。

 
同胞一气图
 

元代民间还出现了一种叫“猫儿契”的雕版印刷契约。尽管在那个时候买卖牲畜动物都有相应的契式,但是只有猫的契约不一样,不仅有图像,还有特别的形制和规范。由于当时的猫被广泛用来防止鼠蛀佛经,所以在猫的身上被赋予了神灵的元素。“猫儿契式”的文字呈螺旋形排列,带有一种法术的色彩。

 

猫儿契式一

 

猫儿契式二

 

到了明代,皇帝们对猫的喜爱更是无以复加。明宣宗就绘有狸猫图卷六幅,即《花下狸奴图轴》《壶中富贵图轴》《仿元王渊五狸奴图卷》《仿宣和笔耄耋图轴》《仿宣和笔宫猫图卷》和《猫轴小横披》。其中《花下狸奴图轴》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纸本设色,绘有湖石野菊,两只猫儿相向踞石下,悠闲自得,一只猫儿双目炯炯,神情机敏。画幅上方中央款识“宣德丙午制”,丙午即宣德元年,上钤“御府图书”玺。

 

花下狸奴图轴

 

明代在西苑与万岁山(今北海与景山)之间的乾明门处专门养猫。《明孝宗实录》记:“乾明门猫十一只,日支猪肉四斤七两,肝一副。”到正德年间,养猫的花费已增数倍,致使嘉靖初年,大臣上疏进谏释放乾明门等处禽鸟虫蚁,停止进献珍禽异兽。然而这种谏言作用不大,《耳谈》上说:“嘉靖中,禁中有猫,微青色,惟双眉莹洁,名曰霜眉。善伺上意,凡有呼召或有幸,皆先意前导,伺上寝,株橛不移。”霜眉死后,明世宗伤心不已,将它葬于万岁山,立碑曰“虬龙冢”。有个叫袁炜的官员投皇帝所好,在悼念霜眉的青词中作“化狮作龙”一句而赢得明世宗欢心,就此受到重用。后来的明神宗和明熹宗也都酷爱养猫,当时御猫有诸如“小厮”、“老爹”、“丫头”等小名,宠爱无比。

到了清代,第一次出现了记载猫的著作——《猫苑》、《猫乘》,分别为清代的黄汉、黄初桐带领编纂,目的是为了“使后之人知猫之有功于世,非特为博雅之助也”。其中以《猫苑》较为出名,书中囊括种类、形象、毛色、灵异、名物、故事、品藻七个门类,被视为当时关于猫的百科全书。

 

重庆酉阳何土司遗址出土猫犬齿(明清)

 
 
 
 
三、古代名猫
 

南宋咸淳《临安志》:“都人畜猫,有长毛白色者,名曰狮猫。盖不捕之猫,徒以美观,特见贵爱。”这个品种的猫是一种长毛猫,以白色、黄色为上品,不用来捕捉老鼠,而是供达官显贵赏玩,与普通家猫有很大的区别,该品种可能就是今天的波斯猫。由于中国本土并不盛产长毛猫,故狮猫在当时是名贵稀有的品种,古人将它进一步分为以下几个种类:

“挂印拖枪”指纯白而尾独黑者,额上一团黑色,此名挂印拖枪,又名印星猫。人家得此主贵,故云:“白额过腰通到尾,正中一点是圆星”,把头上的圆点看做印信,豢养它的家庭将会得到尊贵的地位和声望,因此颇受人们珍视。《戏猫图》里位于画面下方右侧的猫、《游猫图》里位于画面右边的小猫都属于“挂印拖枪”。

 

戏猫图

 

“四时好”指的是毛色纯正、没有杂质的长毛猫,其中以黄色和白色为佳品。《游猫图》画面左侧的猫就是“四时好”。 

 

游猫图

 

“金被银床”指“黄身白肚者,名金被银床”,金黄色的猫确为上品。李迪《狸奴小影图》是典型代表。

 

狸奴小影图

 

除此之外,还有“乌云盖雪”,指的是碧身背黑,而肚腿蹄爪皆白者;“踏雪寻梅”则是仅止四蹄白者,名踏雪寻梅,其纯黄白爪者同;“雪里拖枪”为纯白而尾独黑者。

 

中国本土的猫以短毛猫为主,古人将它们分为以下几个品种:

狸猫是中国古老的一个猫品种,宋代“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是较早涉及到狸猫的典故。通常以斑纹清晰、古雅的狸猫为良种,以色泽纯正、毫无杂质的狸猫为佳品,即“其纯狸色,亦有佳者,皆贵乎色之纯也。”南宋《狸奴蜻蜓图》、《狸奴图》里的猫就是狸猫,但是它们的嘴边长有花纹,古人称之为“衔蝉奴”。

 

狸奴蜻蜓图

 

狸奴图

 

玳瑁这种猫的斑纹由黄、黑、白三色组成,是少见的三色猫,“玳瑁斑”中雌性较多,雄百中无一,要能发现一只这样的雄猫,便是人间珍品。《戏猫图》里位于圆墩下、榻下的两只猫是这个品种。

古人还认为“猫有拦截纹,主威猛;有寿纹,则如八字,或如八卦,或如重弓重山”,《戏猫图》里站在榻上的猫和《冬日婴戏图》里的猫都长有寿纹,一呈“八”字,另一呈倒“八”字。

 

冬日婴戏图

 

猫命有九,系通、灵、静、正、觉、光、精、气、神。猫如此的神秘,仿佛人们至今还未完全看透它们一样。人们对于猫的喜爱和描绘从来都不仅仅因为它们本身,还有从它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或是自己渴望的精神状态。因为社会环境、思想观念的变化,对猫从原始食材的需求,到捕鼠的实用,再到宠物的亲近,再从艺术的描绘逐渐变成表达自我的元素符号和精神的寄托。猫已经和人类密不可分,并且还将会长久地陪伴人类,一起幸福地生活下去。

 
 
 
参考资料
 
1. 同号文:《从动物驯养谈进化问题》,《化石》2004年第2期,第30-32页。
2. 袁靖、杨梦菲:《水陆生动物遗存的研究》,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桂林市文物工作队编:《桂林甑皮岩》,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297-341页。
3. 李有恒:《江西万年大源仙人洞洞穴遗址出土动物骨骼清单》,《考古学报》1963年第1期,第14-15页。
4. 周本熊:《白家村遗址动物遗存鉴定报告》,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临潼白家村》,成都,巴蜀书社,1994年,第123-126页。
5. 王宜涛:《紫荆遗址动物群及其古环境意义》,见周昆叔主编:《环境考古研究(第一辑)》,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96-99页。
6. 李有恒、韩德芬:《陕西西安半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之兽类骨骼》,《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59年第1卷第4期,第173-185页。
7. 祁国琴:《姜寨新石器时代遗址动物群的分析》,见西安半坡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潼县博物馆:《姜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504-538页。
8. 胡松梅:《高陵东营遗址动物遗存分析》,见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编著:《高陵东营》,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147-200页。
9. 刘莉、阎毓民、秦小丽:《陕西临潼康家龙山文化遗址1990年发掘动物遗存》,《华夏考古》2001年第1期,第3-24页。
10. 周本雄:《河南汤阴白营河南龙山文化遗址的动物遗存》,见《考古》编辑部编:《考古学集刊(3)》,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年,第48-50页。
11. 周本雄:《山东兖州王因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动物遗存》,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山东王因》,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414-416页。
12. 孔庆生:《前埠下新石器时代遗址中的动物遗存》,见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山东省高速公路考古报告集(1997)》,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03-105页。
13. 周本雄:《山东潍县鲁家口遗址动物遗存》,《考古学报》1985年第3期,第349-350页。
14. 动物考古课题组:《中华文明形成时期的动物考古学研究》,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编:《科技考古(第三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80-99页。
15. 赵静芳、袁东山:《玉溪遗址动物骨骼初步研究》、《江汉考古》2012年第3期,第103-112页。
16. 杨钟建、刘东生:《安阳殷墟之哺乳动物补遗》,《中国考古学报(第四册)》,1949年,第145-153页。
17. 胡松梅、杨武站:《汉阳陵帝陵陵园外藏坑出土的动物骨骼及其意义》,《考古与文物》2010年第5期,第104-110页。
18. 胡松梅、刘振东、张建峰:《西安长安城城墙西南角遗址出土动物骨骼研究报告》,《文博》2006年第5期,第58-60页。
19. 大葆台汉墓发掘组:《北京大葆台汉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
20. 王子今:《北京大葆台汉墓出土猫骨及相关问题》,《考古》2010年第2期,第91-96页。
21. 华夏:《两宋猫画研究》,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22. 徐一帆:《从隐匿的配角到画面的主角——艺术作品中的猫》,中央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
 
 
 
文稿:徐   进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