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巴文化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
巴文化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
发布人:重庆考古  2019-11-20

编者按:本文根据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孙华教授在2019年11月15日巴文化与文化遗产——2019 年度巴文化学术研讨会上发言录音资料整理而成。

 

巴文化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

孙 华

 

  ▲ 孙华教授 | 冯亚宏摄

 

巴是历史悠久的古族之一。晋人常璩的《华阳国志·巴志》称巴蜀为人皇之后,所谓“其君上古未闻,五帝以来,皇帝高阳之支庶,世为侯伯”的说法虽不可信,但是巴人很早就成为比较著名的古族;《山海经·海内经》:“西南有巴国,大暤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记录了巴人世系说,将巴人的祖先同东方古族的始祖联系了起来;关于“巴蛇食象”传说以及遗留下来的“巴丘”古地名,有学者将传说中的动物名称解释为古族称号,“巴丘”或许是巴人故国的废墟。

巴人的传说虽然可以追寻到上古时代,但是在夏商时期的史料或传说中,未有关于巴人或巴国的片言只语,只有春秋时期的一些追忆文字。周武王灭商以后,巴人才与其他一些南方古族一样,成为周天子在南方的藩屏。到了春秋时期,开始有了关于巴国的文献记载,反映了巴与楚等国的关系和巴人当时的政治军事活动。据此,可将入周以来的巴国历史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与濮、楚、邓同为周王朝南土藩属的前期巴国(西周初至春秋早期);二是在汉水流域与楚国既协作又争夺的中期巴国(春秋中晚期);三是退处四川盆地东部岭谷地区的晚期巴国(战国初期至战国中期)。

从考古学材料来看,前期巴国的遗存与汉水中游地区其他古国古族的遗存混淆在一起,现在已经很难辨识;中期巴国的遗存,因为楚国的崛起,基本与其他古族的遗存被当作楚文化遗存,从而被研究者所忽略;晚期巴国的遗存,因为该区域西侧除了蜀国外已经没有其它著名的古国,遗存不具有楚文化的特征,才被学术界视为可以证实的巴文化。

目前,巴文化中心地区以外遗址与墓葬文化性质区分还存在不明确的问题。由于战国时期巴、蜀两国疆界不清晰,巴国东受楚国压力,其中心都城不断沿长江和嘉陵江上移。晚期巴文化与蜀文化长期都处于若即若离的交错状态,位于巴国中心地区以外的遗址和墓地,其国别或族属究竟属于巴还是蜀,学术界还存在不同的认识。

对晚期巴文化时间延续幅度的认识也存在问题。从文献中得知春秋末期巴国曾活动于江汉地区,但是并不能确定之前巴国的中心是否已经移到晚期巴国的中心区域。无论是将春秋末期以前重庆地区的文化遗存视为中期或早期巴国的遗存,还是将江汉地区、清江流域或陕南地区的春秋或西周时期的遗存推定为中期或早期巴文化,都是缺乏实证的。

关于晚期巴文化的下限问题也值得讨论。尽管在晚期巴国的中心地区,秦灭巴国后在当地的传统还在延续,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因素一直延续到西汉早期。不过,这种地方特色是否都是巴文化的因素,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上世纪50年代,重庆巴县冬笋坝首次发现船棺葬,考古学家将船棺葬视为巴文化的因素,认为这是巴人特有的葬俗,甚至在蜀地发现了船棺葬后,提出秦灭巴蜀后“巴人戍蜀”的观点。然而,随着秦灭巴蜀以前的船棺葬墓地的发现,学术界出现了“蜀人戍巴”的新观点。

 

▲ 船棺葬 | 馆藏于巴人博物馆

 

学术界对晚期巴文化的特征认识不清楚,从而对部分墓葬与遗址文化性质的判断不准确。学术界对晚期巴文化的时空范围和文化特征把握得并不准确,有些重要的遗址和墓地,由于其地域属于或靠近晚期巴国的区域,不少研究者就将其当作巴国遗存,如四川宣汉罗家坝遗址,其墓葬形态、随葬器物与成都平原的相关遗存存在一些相似,但由于该遗址离巴国的中心区域重庆较近,所以研究者更倾向于将该遗址视为巴国遗存。

重庆涪陵小田溪墓地属于巴王室遗存这一观点也存在疑点。小田溪经过了数次发掘,墓葬规模大,随葬品丰富,时代大多都在战国晚期,因文献中记载巴王陵多在“枳”,而涪陵的古称又是“枳”,故大多研究者认为涪陵小田溪是巴国王室或者后裔的墓葬。但是,小田溪墓地年代已经在秦灭巴蜀以后一段时间,墓地唯一出土反映国族信息的文字资料是秦始皇二十六年“蜀守”主持制造的铜戈铭文,将小田溪墓地认定为巴王室的遗存,还缺乏强有力的证据。

巴文化问题是一个巴地相关考古学材料的历史联系问题。要探究这个问题,主要是把握好晚期巴国遗存即晚期巴文化的基本特征,尤其是区别于蜀文化的文化因素。已有学者通过墓葬形制的不同、随葬品的差异,提出了巴、蜀的文化差异。区分巴、蜀两种文化,实际上是可以做到的,比如除了巴人基本不用船棺葬以外,巴人墓葬往往是宽长方形土坑墓,而蜀人墓葬往往是窄长方形土坑墓;巴地陶器多流行花边口沿的绳纹圜底罐,鲜见于蜀地,而蜀地流行的喇叭口陶罐、矮圈足陶豆等也罕见与巴地;巴地的铜钲、虎纽錞于等亦少见于蜀地。

 

▲ 虎纽錞于 | 馆藏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区分晚期巴文化与蜀文化,应该分析巴国中心地区的战国早中期的居址和墓葬,以准确把握巴国物质文化的基本特征。巴国中心区域以今重庆主城区为核心,下至重庆涪陵、丰都,上至重庆合川、四川阆中。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在重庆市北碚区发掘的庙嘴遗址墓葬形态属于宽长方形,随葬器物与蜀文化有别,故发掘者陈东通过分析该墓地及周边同类墓地资料,对晚期巴文化的特征进行概括,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李家坝、罗家坝等墓地的文化属性问题。此种研究方法无疑是正确的。

在晚期巴文化时期巴国中心区域以东,即重庆丰都以东的长江沿线,楚国的势力已经渗入该地区。如重庆忠县崖脚墓地的楚墓、重庆云阳故陵平扎营楚墓等带有典型楚文化特征,越往东去,越靠近楚文化中心区域,晚期巴文化中的楚文化因素越浓厚。因此,应对丰都以东的巴文化墓地进行仔细分期研究和各期文化结构分析,有些本属于巴人的遗址或墓地,在楚人西进时,会出现楚人墓葬代替巴人墓葬。即使文化结构主体仍然属于巴文化,但晚期巴文化分布区的东部楚文化因素远比西部强烈。

对于早期巴文化及巴人起源问题的研究,学者们不应在对晚期巴文化时空边界和文化特征没有完全明晰地分辨情况下,超前开始探索巴文化的起源。巴文化的考古工作应先解决时代较晚的问题,再往前追溯。总而言之,巴国之谜及巴文化仍有很多问题值得探索,巴文化的研究大有可为。

 

文稿:李   蕾(整理)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