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遗产保护 > 古渝雄关——朝天门
古渝雄关——朝天门
发布人:  2019-08-02

朝天门位于重庆渝中半岛嘉陵江与长江交汇处,是重庆“九开八闭”十七座古城门的开门之一。朝天门控扼两江、气势雄伟、历史悠久,它既是重庆从古至今历史之门,也是重庆海纳百川开放之门;既是古代重庆交通枢纽和重要埠口,也是当今重庆文化地标和景观胜地,更是当今重庆展现在世界面前的一张精美名片。

朝天门老照片
 
 
朝天门因其两江交汇的地理优势
位居重庆十七座古城门之首,
城门型制在9座开门中也是最大的,
朝天门上原书写有四个大字:
“古渝雄关”。
从清代乾隆《巴县志》中的古地图可以看到,
由朝天门沿长江上游方向
依次有朝天门(开)、
翠微门(闭)、东水门(开)、
太安门(闭)、太平门(开)、
仁和门(闭)、储奇门(开)、
金紫门(开)、凤凰门(闭)、
南纪门(开)、金汤门(闭)等11座城门;
由朝天门沿嘉陵江上游方向
依次有西水门(闭)、
千厮门(开)、洪崖门(闭)、
临江门(开)、定远门(闭)等5座城门;
加上位于七星岗的唯一
一座不临江的城门通远门,
就构成了“九开八闭”十七座城门,
连接起来的城墙内就是古代的重庆城。
 

重庆古城三面环江,朝天门拥有两江交汇处最好的空间视野。

朝天门远景
 
清乾隆时期
巴县知县王尔鉴《晚泊朝天门坐月》诗云:
“兰桡日暮泊朝天,俯瞰波明皓月悬。
新涨遥从玉垒至,孤舟重向字江还。
风清韵逐巴渝曲,岸逼高牵吴楚船。
莫道迷离灯火乱,夜来犹认旧山川。”
 
清代《渝城图》
 

清代《渝城图》清晰描绘了朝天门的全景及瓮城、城楼的基础模样,图上可见朝天门不仅有城门和城楼,在朝天门的两侧还建有码头和梯步,码头建于嘉陵江边,而城门建于长江岸上,除地面建筑外,还有位于渝中半岛前缘的朝天嘴。随着时代更迭,朝天门的地理空间略有改变,文化内涵更加丰富,朝天门的价值十分符合当前世界遗产中最为热门的类型——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是指人类为满足某种需要在自然景观之上叠加自己所创造的景观。文化景观是自然风光、田野、建筑、村落、厂矿、城市、交通工具和道路以及人物和服饰等所构成的文化现象的复合体。文化景观是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景观,它反映文化体系的特征和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文化景观既有空间上的变化,也有时间上的改变。空间上的差异反映的是不同地区景观塑造上的各自文化特点,时间上的判别则反映过去居住在该地区的文化的变迁和发展。

 
《渝城图》细节——三重城门

朝天门最早文献记载见于明正德《四川志》卷13《重庆府》中的重庆城九开八闭城门:“本府石城,因山为城,低者垒高,曲者补直,洪武初指挥使戴鼎重修,高一丈八尺,周围二千一百三十六丈。门一十七,曰朝天、翠微、东水、通远、金汤、定远、南纪、凤凰、金子、仁和、太平、出奇、大安、临江、洪崖、千厮、福兴,开九闭八。”《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66(洪武四年六月癸卯条)记:“中山侯汤和至重庆,会德庆侯廖永忠,以兵驻朝天门外。是日,明升面缚啣璧,与母彭氏及其右丞刘仁等,奉表诣军门降。”说明在明代戴鼎筑城之前,朝天门就已经存在。

据《经世大典》之《析津志》载,元代成都至江陵水道上可考的水驿有49处,其中在重庆的名朝天站。联系明清时期在重庆所设的朝天驿,可以判断这个驿名是延自元代,其得名显然是傍朝天门而来。宋代以来,出现了多处以“朝天”命名的城门、驿站或码头。例如:重庆忠县皇华城朝天门、贵州遵义海龙囤朝天关、四川广元金牛道朝天关等。朝天为川渝地区常见的用名,重庆朝天门得名或许早至宋代。朝天门虽位于重庆城东边,但历史上其城门无论是建在嘉陵江岸还是长江岸上,朝向均为北方,从1929年潘文华所作《重庆实测图》上也可印证。蜀汉时期,李严大城中有苍龙、白虎东西两个城门,朝天门一带正好位于其东方苍龙之位,应是李严大城的苍龙门所在。

1929年潘文华拆除城门前的测绘图
 

1891年,重庆开埠,朝天门始设海关。

1927年,朝天门因城市交通建设被拆毁。

1944年7月,茅以升主持设计了朝天门望龙门缆车。缆车于1945年4月竣工,当年5月16日通车运行。缆车通车是当年轰动重庆的大事,一时万人空巷,很多重庆市民都挤到这里乘坐缆车。

 
望龙门缆车
 

1949年的重庆“9.2”火灾使朝天门周边区域被毁,朝天门仅余城基墙垣。

20世纪90年代,是朝天门最为繁荣的时期,被称作“淘金时代”,还催生了重庆特有的“棒棒军”队伍。

1998年12月31日,朝天门广场竣工。

2005年9月18日,不与重庆任何干线公路直接相连的朝天门广场成为重庆市“零公里”标志点,也是重庆市中心点的象征。

 
 
重庆市“零公里”标志点
 

2015~2016年,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在西水门至朝天门段城墙遗址考古发掘工作中,发现现存城墙有单独明代城墙,单独清代城墙,宋、明两期城墙叠压,明、清两期城墙叠压,宋、明、清三期城墙叠压等多种。

 
考古发掘区域
 
宋代城墙外侧
 
探方夯土正射影像图
 

遗物多出土于明代城墙夯土层、宋(元)建筑废弃堆积层及城墙顶部清至民国时期遗迹垫土层。

 
出土钱币(汉六朝)
 
出土铜权(唐五代)
 
出土箭镞(唐宋)

朝天门城墙遗址内涵丰富,兴废频繁,除城垣建筑外,还发现了一批阶梯道路、排水设施、作坊建筑、水井、采石场及生活聚落房址等,反映遗址因地处两江交汇区域,历史上人类活动频繁,除主体城垣外,也是码头运输、商贸活动及水运交通的重要区域。根据地层关系,结合出土遗物情况,初步梳理出遗址可分为九期,从上至下分别为民国、清代、明代、元代、南宋、北宋、唐及五代、汉代及东周。其中南宋、北宋遗存最为丰富。

出土铜盘(宋)
 
出土建筑饰件(宋)
 
出土戗兽(宋)

朝天门城墙遗址表现出的“金城汤池、城堤一体”的筑城理念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是古代南方山水城市营造设计的典型代表,对于重庆地方史、宋蒙战争史、中国城市史研究均有重要价值。朝天门城门早已拆除,其城门原有石材也在多次城市建设中难以寻觅,唯有城墙残存。朝天门宋、明古城墙的叠压关系,解决了明初戴鼎“因旧址筑城”的具体方式以及宋代城墙的用材问题。明清时期,每当潮水退去的时候,大量棚户诞生于裸露的朝天嘴沙滩上,成为城市功能延伸,为来往船只提供配套服务。早年朝天门附近还有“丰年碑”的碑文和石刻,为朝天门增添了更加美好的寓意。

朝天门历史照片
 
出土瓦当(明)
 
出土滴水(明)
 
出土钱币(明清)
 
出土灯盏(清)
 
山水之城,美丽之地

朝天门下,两江涌涛、江天一色;朝天门上,扬帆起航、豁然开朗。朝天门承载了重庆这座城市的发展记忆,深入民心,影响深远。融汇历史、文化、文物、景观、地标等重点元素为一体的朝天门已成为重庆人永久的精神内核,它既是重庆过往城市发展的重要物质载体和文明见证,也是当今重庆寻根乡愁的重要文化景观和历史坐标。未来的朝天门,依然会是屹立在“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的文化地标和景观符号,承接着重庆这座城市的朝气与热情,述说着重庆历史文化的悠久与灿烂。

文稿:袁东山 孙立唯 蔡亚林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