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遗产保护 > 镇守三峡、拱卫巴楚——奉节白帝城
镇守三峡、拱卫巴楚——奉节白帝城
发布人:  2019-09-02
白帝城全景
 
 
     白帝城位于重庆市奉节县瞿塘峡口长江北岸,奉节县东部的白帝山上,东望夔门,南与白盐山隔江相望,西临奉节县城,北倚鸡公山,地处长江三峡(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西端入口。白帝城背倚高峡,面朝长江,断岩绝壁,高江急峡,气势雄伟壮观,三面环水,山水相融,造就旖旎风光,是长江三峡旅游线上享誉盛名的著名景点。白帝城既是东望“夔门天下雄”的绝佳位置,也是饱览长江三峡险峻之美的起点。
 
     白帝城地理位置显要,古时顺江可控荆楚,逆水则扼巴蜀,瞿塘峡口的滟滪堆,更是长江中的天然屏障。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白帝城西有孤石,冬出水二十余丈,夏即没,秋时方出。谚云:滟滪大如象,瞿唐不可上,滟滪大如马,瞿唐不可下。盖舟人以此为水候也。”
 
 
瞿塘峡夔门前滟滪堆旧照(一)
 
 
瞿塘峡夔门前滟滪堆旧照(二)
 
 
      白帝城因其天生易守难攻,成为古代历朝兵家必争之地。战国楚夺此地而得以西进,西汉公孙述据此地而割据一方,蜀汉刘备退守白帝城托孤而汉室得存,南宋筑山城而抗御蒙元,故白帝城有镇守三峡、拱卫巴楚之称。历朝在白帝城先后建立过扞关、江关、白帝城、夔州都督府、夔州路、瞿塘关、瞿塘卫等军事堡垒性质的重镇,尤其是宋元战争时期,白帝城为南宋“四舆”、川东“八柱”之一,与重庆城、合川钓鱼城、渝北多功城、南川龙崖城、泸州神臂城等,共同构建了南宋政权西线山城防御体系,直至明清时期,白帝城仍作为西南地区重要的军事堡垒沿用。
 
 
白帝城遗址一字城墙
 
 
     白帝城得名于两汉之交。公孙述自称得金德,色尚白,故称白帝。公孙述为东拒强敌,在白帝山上筑城,以白帝为城名,白帝城之名始于此。此后岁月荏苒,城虽难寻,但名却存于世。六朝时期,白帝城演化为地名,泛指白帝山及其附近山头。两汉至宋明时期,曾在白帝山、鸡公山、马岭为主范围内修建历代城址,先后为东汉巴东郡治、唐夔州州治、宋夔州路治所在地。如今,白帝城专指白帝山和白帝庙。
 
     白帝庙是公孙述去世后,当地人在白帝城上所建,以祭奠公孙述。明正德八年(1513年)四川巡抚林浚以公孙述为“叛逆者”,不可立庙,毁公孙述像,另祭祀江神、土地神和汉伏波将军马援像,改称“三功祠”。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四川巡抚朱廷立改祀刘备、诸葛亮,更名“义正祠”。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四川巡抚段锦增塑关羽、张飞及诸葛亮祖孙三代像。取“明君良臣,千秋垂范”之意,改名“明良殿”。清同治十年(1871年)奉节知县吕辉重修白帝庙,形成如今的格局。
 
 
白帝庙     
 
 
     白帝庙保存尚好,不仅保存了明良殿、武侯祠、观星亭等明清建筑,还保留了明清时期白帝庙的建筑格局。白帝城在2006年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帝城有“诗城”之美誉,历代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苏轼、黄庭坚、范成大、陆游等均曾登临白帝,游历夔门,留下众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初唐陈子昂《白帝城怀古》的黍稷之叹:
 
日落沧江晚,停桡问土风。
 
城临巴子国,台没汉王宫。
 
荒服仍周甸,深山尚禹功。
 
岩悬青壁断,地险碧流通。
 
古木生云际,归帆出雾中。
 
川途去无限,客思坐何穷。
 
     唐代诗仙李白《早发白帝城》的千古名句: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唐代诗圣杜甫曾客居白帝城,留存万千感慨。既有《夔州歌十绝句》描绘白帝城雄险峻奇:
 
 
中巴之东巴东山,
 
江水开辟流其间。
 
白帝高为三峡镇,
 
瞿塘险过百牢关。
 
     又有《上白帝城》感叹世事变迁无常:
 
城峻随天壁,楼高更女墙。
 
江流思夏后,风至忆襄王。
 
老去闻悲角,人扶报夕阳。
 
公孙初恃险,跃马意何长。
 
     更有其晚年所作悲怆的“七言律诗之冠”——《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唐代诗豪刘禹锡的《竹枝词九首(其一)》勾勒出白帝城绝佳美景:
 
白帝城头春草生,
 
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
 
北人陌上动乡情。
 
     南宋陆游登白帝城,借景抒情,作《夜登白帝城楼怀少陵先生》伤感之情,溢于言表:
 
拾遗白发有谁怜?
 
零落歌诗遍两川。
 
人立飞楼今已矣,
 
浪翻孤月尚依然。
 
升沈自古无穷事,
 
愚智同归有限年。
 
此意凄凉谁共语?
 
岸沙君看去年痕。
 
 
 
历史沿革
 
     西周时期,奉节为庸国鱼邑。《道光夔州府志》载:“周,庸国之鱼邑。”春秋时期,为夔子国,后为楚攻占。战国时期,楚国在赤甲城设置扞关。《道光夔州府志》:“周为夔子国。僖公十三年秋,楚人灭夔地,并于楚,为楚之九县之一。战国时,楚置扞关于赤甲城。”
 
      秦时,奉节为鱼复县,属巴郡。西汉为县,属巴郡,江关都尉治此。《道光夔州府志》:“秦分天下为郡县,分川东为巴郡,治江州,鱼复隶焉。西汉时期,置江东都尉,以鱼复设尉治,仍属巴郡。”两汉之交,公孙述筑白帝城,改鱼复县为白帝。《嘉庆重修一统志》:“白帝故城,在奉节县东。公孙述所筑。”《华阳国志·巴志》:“鱼复县,郡治。公孙述更名白帝。”东汉晚期,刘璋改属巴东郡。蜀汉章武二年(公元222年),改名为永安。西晋时期,复改永安为鱼复。《华阳国志·巴志》:“章武二年改曰永安,咸熙初复。”六朝梁,王述将郡治移至白帝城。《道光夔州府志》曾载:“梁总管王述移治于白帝城。”
 
     隋代,白帝城为巴东郡治。《道光夔州府志》:“隋仍巴东郡,治瞿唐关。”唐代,白帝城为夔州州治。《元和郡县图志·逸文卷一》曾载:“白帝山,即州城所据也,与赤甲山接。初,公孙述殿前井有白龙出,因号白帝城。城周回七里,西南二里,因江为池,东临瀼溪,惟北一面小差,逶迤羊肠,数转然后得上。”北宋初,为夔州都督府治。宋真宗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移治于瀼西。《宋史·地理志(五)》:“夔州,都督府,云安郡,宁江军节度。州初置在白帝城,景德三年,徙城东。”陆游登白帝城时,所见只有白帝庙。陆游的《入蜀记》详细记载了白帝庙:“谒白帝庙,气象甚古,松柏皆数百年物。有数碑,皆孟蜀时所立。庭中石笋,有黄鲁直建中靖国元年题字。又有越公堂,隋杨素所创,少陵为赋诗者,已毁。今堂近岁所筑,亦甚宏壮。”南宋末年,修筑防御山城。
 
     元代,白帝城归属夔州路管辖。《元史·地理志三》:“夔路,唐初为信州,又为夔州,又为云安郡,又仍为夔州。宋升为帅府。元至元十五年,立夔州路总管府,以施、云安、万、大宁四州隶焉。二十二年,又以开、达、梁山三州来属……县二,奉节,巫山。”明洪武四年,置瞿唐右所,驻扎下关城。《道光夔州府志》:“明洪武四年,改路为夔州府,治奉节县。另置瞿唐右所,驻下关城。”清代,白帝城归属夔州府奉节县管辖。《清史稿·地理志》载:“夔州府……领县六。奉节,冲、繁、倚。东:白帝山。赤甲与白盐隔江,两山对峙。”
 
 
 
文物保护工作
 
 
 
白帝城遗址历年发掘布方图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白帝城遗址先后开展了10余次考古工作。1998年至今,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围绕白帝城开展了多年的考古调查、勘探及发掘,先后发现了六朝时期城址遗迹、唐代夔州城、南宋宋元战争山城城墙、小北门遗址、大北门遗址、子阳城遗址等,厘清了白帝城的历史发展演变进程、山城防御遗址的范围及格局等。白帝城筑造是在历代筑城基础上增补及修建而成,通过考古工作,发现白帝城存在城套城、城压城的现象,南宋宋元战争山城则是城连城、城中城、城外城的防御体系,具有强烈的军事堡垒特征。
 
 
2005年发掘区全景
 
     2005年,在白帝山上发现了六朝时期的遗迹,即一段绕白帝山的古城墙、道路及排水沟。揭露城墙长度约36米。道路东南高西北低,用大小不一的河砾和角砾两种石块铺设,石块之间的缝隙用粘土填充。路下附属排水沟一条,用废旧砖砌成,使用时间延续较长。同年还发现了唐夔州城,其位于白帝山及其北面山坳平地上,中心区域在白帝山上。保存良好,面积虽然较宋城小,残存的城墙仍能折射出大唐帝国的恢宏气象。城墙为砌石垒土而成,所用石料为就地取材,个体巨大,有的重达两三吨。
 
 
 
道路与排水沟遗迹
 
 
 
     2016—2017年发掘的南宋白帝城平面与马的形状近似,分布在今白帝山、马岭、鸡公山“两山一岭”范围内,由白帝城、下关城、瞿塘关和子阳城组成,面积约5平方公里,核心区占地2平方公里。各城池彼此相连,城内又踞山为内城,形成“城连城、城中城”的梯次防御格局。城外还修建有许多巩固城防的寨堡和设施,形成了“城外城”的协防体系,如东、西两侧有擂鼓台城址、宝塔坪遗址协防草堂河和长江上游,东南夔门峡口南、北峙立的安乐寨、烽燧防御瞿塘峡,南面江中有锁江铁柱控江,北部鸡公山山麓沿线有黑岩头、鸡公山等据点加强陆路纵深防御。子阳城是南宋宋元战争山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白帝城关系紧密。2017年,对子阳城开展了考古勘探和发掘。子阳城遗址始建于东汉(或为汉赤甲城故址),南宋宋元战争时期历经夔州守将韩宣、徐宗武两次筑城逐步拓展而成,修建时间集中于1255年—1267年间,至1278年夔州迫于形势降元后废弃,明清时期沿用。子阳城的南宋遗存保存较好,遗迹以城门、城墙、房址、兵器坑等城防设施为主,遗物以兵器为主,建筑材料次之,生活用具较少,可见城内应以军事防御为主;城池布局依山就势,设置多重城垣,城内高台据险为城,彼此设有通道连接,相互呼应;文化内涵丰富,涵盖汉至六朝、南宋、明、清不同时期遗存。
 
 
 
南宋白帝城城垣布局图
 
 
城墙局部剖面图
 
 
 
     白帝城城墙围合长度近7000米,南宋城墙约3900米,为夯土甃石结构。主要的修筑和使用年代是在南宋淳祐至元初至元年间,约40年左右。2017年,发掘清理关山口一字墙。白帝城遗址的一字城墙有两道。一道从较场坝通往谭家沟至长江边;另一道从子阳城皇殿台瓮城东南角顺山脊经关山口往下至关庙沱(瞿塘关)江边。两道城垣共同构成白帝城西面的沿江防御。此次发掘了关山口一字城墙上段,城墙为夯土甃石结构,清理长度约117米,最宽处约7.1米,墙体呈西高东低状,也体现出了对西部防御的考虑。白帝城拥有多座城门,现发现的有东门、小北门、大北门、皇殿台瓮城门(桑閤门)、小西门、西门等等。东、西城门位于靠近长江的地方,现已不存。2015年,对小北门遗址、大北门遗址进行了清理和发掘。小北门遗址是白帝城遗址目前保存最好的一处城门遗址。城墙内有3座建筑基址,应属于城门的附属建筑,与城墙、小北门属于一个整体。建筑基址有外墙基、内墙基、门道、排水沟等,建筑基址南侧有一水池遗迹,出土有南宋嘉定五年的残碑。大北门遗址清理出了残存的门道和道路遗迹,门道宽2.6米、残高1.5米左右,用石块砌筑,白灰抹缝,表面残留有白灰面。道路面是用不规则形的石板和鹅卵石铺设,两侧边用较规整的石块铺设。在城内发现了内城、城门、马面、马道、高台基建筑群等等。城内的出土物以南宋兵器为主,主要为各类铁箭镞、铁矛、铁镦、铁雷、铜弩机、礌石等,军事色彩浓厚。白帝城虎踞夔门西口,充分利用夔门险要的山形水势营造城池,依山傍水,凭高控深,是峡江城市类型的典型城址。
 
 
 
 
子阳城
 
 
 
皇殿台瓮城及城门三维模型
 
 
 
铁雷(南宋)
 
 
 
铁蒺藜(南宋)
 
 
“桑閤门宅谨施”瓦(南宋)
 
 
     白帝城景色优美,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白帝城的保护、利用及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白帝城启动了三峡大遗址保护规划工作。白帝城大遗址保护核心区东至擂鼓台东侧的二溪沟,西至巴茅湾溪沟,北至规划范围,南至长江北岸,水陆面积共5.72平方公里。其中,白帝城—子阳城遗址为主核心区,宝塔坪遗址为次核心区。开展白帝城大遗址保护工作,目的是为了系统、科学的保护和管理白帝城,合理、适度利用白帝城文化遗产价值,引导白帝城大遗址区发展成为长江三峡流域以“江峡景观”“古城文化”“诗城文化”为主题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文化遗产展示区。2017年,白帝城申遗前期工作也初步启动,历史上白帝城的筑造和发展,是三峡地区古代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地理独特、发展久远、文景相融的特征,让白帝城符合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的类型,白帝城申遗将促使其范围内丰富的文化遗存得到更完整、更系统、更科学、更有效的保护和展示,进一步提升白帝城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白帝城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旅游发展引导图
 
遗址公园效果图
 
     众水汇涪万,瞿塘争一门。白帝城既有山水之美、又有人文之情,令人心向往之、常留念之。时至今日,作为AAAA级景区的长江三峡风景名胜白帝城,已是三峡旅游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不登白帝,枉游三峡。在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得到日臻重视的今天,白帝城正可乘着东风、扬帆续航。
 
 
文稿:孙立唯 · 孙治刚 · 李   蕾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