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遗产保护 > 鼠年说鼠
鼠年说鼠
发布人:重庆考古  2020-01-02

鼠迹生尘案,牛羊暮下来。

虎啸坐空谷,兔月向窗开。

龙隰远青翠,蛇柳近徘徊。

马兰方远摘,羊觅始春栽。

猴栗羞芳果,鸡蹠引清杯。

狗其怀物外,猪蠡窅悠哉。

             ——南朝·沈炯《十二属》

 

十二生肖又称十二属相,根据《中国历史大辞典》的定义,十二生肖由十二种用作纪年标志的动物与纪年的十二地支相配属形成,所以便有了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多用以记录人的生年。每个中国人都以其出生年的象征动物作为生肖,常以生肖计算年龄,12年循环一次为一轮。2020年为庚子年,是12年一轮回的开始,阳历的2020年1月25日至2021年2月11日生肖是子鼠,俗称鼠年。

 

十二生肖剪纸

 

子鼠与俑

 

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日书》秦简、甘肃天水放马滩秦墓出土的《地支占盗》秦简中记载有十二地支与十二生肖动物的对应关系,虽然与现行的十二生肖稍有差别,不过明确有关于“子鼠”一词的记载,排在十二生肖的第一位。这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有关十二生肖最早的实物资料。

东汉王充的《论衡·物势》中记载:“子,亦水也,其禽鼠也”。这是十二生肖完整的配属,说明最迟至东汉时期,十二生肖已经定型,即十二种动物与十二地支的配属已经和此后历代流传的十二生肖完全一致了。

在南北朝时期,《周书》中也有关于生肖鼠的记载:“昔在武川镇生汝兄弟,大者属鼠,次者属兔,汝身属蛇”。

为何鼠排在十二生肖之首?明代郎瑛在《七修类稿》卷四《天地篇》中提及这样的观点:十二地支在十天干之下,与动物的足爪相关联,同时也分阴阳,其中子时(现23时至凌晨1时)昨夜属阴,今晨属阳,而鼠前足四爪为阴,后足五爪为阳,所以便有了“子鼠”这一说。当然,民间也有不同版本的传说故事,众说纷纭,综合其特点,都是因为老鼠凭着自己的机敏、聪慧、勤劳等特性获得了生肖榜首。

 

湖南岳阳桃花山初唐墓生肖俑(左数第1件为鼠俑)

 

目前,关于考古发现的鼠的实物形象多出土于隋唐至宋代时期的墓葬当中,通常以俑的形式随葬出现,即生肖鼠俑,为十二生肖俑之一。十二生肖俑的具体形象有人身生肖头,有人俑带生肖(十二种动物前足攀在人俑头上,后足踏在肩上),有人捧生肖等,常以整套的形式出现,也偶有单个生肖俑的情况。其质地最常见的为陶质,同时出土有瓷质、石质、木质、铁质等,其作用是用来辟邪、保护墓主人安宁。南北方墓葬中均有鼠俑出土,北方多为立姿,南方多为坐姿。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十二生肖俑(唐代)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生肖鼠俑(唐代)

 

国家博物馆藏鼠、牛、猴生肖俑(隋代)

 

在传世文物中,最为有名的生肖鼠形象莫过于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中的鼠首。2013年6月28日,漂泊百年的圆明园鼠首、兔首由法国皮诺家族通过无偿捐赠的方式,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最终回归祖国。

 

回归文物兔首、鼠首铜像

 

鼠骨探源

 

生肖鼠的形象一般是常见的老鼠。《说文解字》解释:“穴虫之总名也,其类不同而皆谓之鼠。”对于老鼠的定义,一般是指啮齿类动物中的鼠科,俗称“耗子”,它们是哺乳动物中繁殖最快、生存能力最强的动物。全世界鼠类大约有480种,无论在室内,还是在野外都可以看到它们的足迹。下文从动物考古的角度出发,结合重庆地区出土的鼠类骨骼,简要探讨重庆地区先民与老鼠之间的共存关系。

重庆地区考古遗址中出土的鼠类骨骼数量较多,时代从旧石器时代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丰都瓦啄嘴遗址为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址,出土了褐家鼠与黄胸鼠等多种小哺乳动物骨骼,黄胸鼠仅局限分布于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对研究遗址的自然环境提供重要的实物资料。

 

瓦啄嘴遗址出土褐家鼠黄胸鼠骨骼(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大溪文化时期的大水田遗址(距今6300~5300年)出土了野生鼠种针毛鼠M3(第三臼齿)与家栖鼠种黄毛鼠下颌骨,是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工作中新发现的动物种类,同时也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工作中的首次发现,反映这两种鼠类对我国西南山区自然植被与农耕植被、旷野环境与人居环境相互交错的生境,已经有非常长久的历史适应过程。

 

大水田遗址出土针毛鼠、黄胸鼠骨骼(新石器时代)

 

春秋时期巫山蓝家寨遗址出土的白腹巨鼠下颌骨,这是在早更新世已出现的野生鼠种,通过研究发现,在有人类农作物的生存环境下,白腹巨鼠会把粮食作物作为重要的食物来源,这种动物的出现或许与该遗址农业生产有关。出土的家栖鼠种小家鼠与褐家鼠等,说明该遗址在春秋时期,已经有较为发达的农业经济。

 

蓝家寨遗址出土褐家鼠骨骼(春秋时期)

 

永川汉东城遗址时代跨度较大,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延续至明清时期。商周、宋代出土了褐家鼠骨骼,宋代、明清时期出土了小家鼠骨骼,这两种鼠类依靠先民农业生产等活动提供的食物和栖息环境而生存。

 

小家鼠(左图)、褐家鼠(右图)

 

酉阳何土司城遗址为明清时期文化遗存,出土了1件褐家鼠的上颌骨M1(第一臼齿),表明褐家鼠对人类依赖极大,且随人类经济活动而繁衍扩散。

 

老鼠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依靠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而繁衍生息,其活动敏捷,繁殖能力极强,因此作为生肖鼠的第一个象征意义是灵性,包括它的机灵和性能通灵两个方面;第二个象征意义即是生命力强,表达了人们对生命美好追求的愿景。

 

民间鼠俗

 

中国民间有“老鼠嫁女”的习俗,是在正月举行的祀鼠活动,在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影响较大。具体日期因地而异,一般在正月二十五晚上,家家户户都不点灯,全家人坐在堂屋炕头,一声不响,摸黑吃着用面做的“老鼠爪爪”等食品,不出声音是为了给老鼠嫁女提供方便,以免得罪老鼠,给来年带来隐患。湖北江汉平原一带又叫“鼠添箱”。

 

“老鼠嫁女”年画

 

“老鼠嫁女”剪纸

 

在浙江南部流行“打老鼠眼”的风俗,即在元宵节时,人们煮黑豆,然后在室内撒黑豆,撒豆人站在梁下,手抛黑豆至梁上,口中念叨:“西梁上,东梁下,打得老鼠光铎铎(断种之意)。”俗信可除鼠患。

在青海的一些地区有“蒸瞎老鼠”的风俗。正月十四日,家家用面捏成十二只老鼠,不捏眼睛,然后用蒸笼蒸熟,待元宵节时摆上供桌,并点上灯烧香,乞求老鼠只食草根,勿伤庄稼,以保本年丰收。

以上的这些习俗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盼,既希望消难消灾除掉霉运,又希望阖家团圆,幸福美满,祈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参考文献:
1. 张丽华:《十二生肖的起源及墓葬中的十二生肖俑》,《四川文物》2003年第5期。
2. 陈志鹏:《“生肖鼠”的文化解读与“鼠”词语向贬义偏转的语义分析》,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3. 武仙竹、王照魁:《重庆丰都瓦啄嘴遗址小哺乳动物研究报告》,《人类学学报》,2018年第3期。
4. 李凤、武仙竹、白九江、代玉彪:《巫山县大水田遗址针毛鼠(Niviventer fulvescens)、黄毛鼠(Rattus losea)遗骸研究初报》,《第四纪研究》,2017年第4期。
5. 武仙竹、邹后曦、滕明金:《巫山蓝家寨遗址啮齿目动物研究报告》,《边疆考古研究》,2015年第1期。

文稿:李凤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