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遗产保护 > 早闭柴门无个事,看他蜂子学排衙 ——老龙村山居即事
早闭柴门无个事,看他蜂子学排衙 ——老龙村山居即事
发布人:  2022-09-06

大井坝正射

 

大井坝位于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花田乡老龙村10组,因村中有两口大水井,村前有一大片水田之故,得名大井坝。

大井坝整体布局坐西向东,背靠酉阳著名的菖蒲盖,其山势巍峨峭拔,其山形延绵百里,左右两侧则由老龙溪与秦家河环抱,老龙溪发源自菖蒲盖峭壁之上老龙洞,沿小地名曰毛家、歇马台、堰沟、大头坝等处,向东绕寨而过,溪水婉流,四季温顺,滋养着生活在此地的人们;秦家河发源自北侧叶家盖,经流小地名曰老湾坨、土地堡、麻地坝、高堡等处,至远处围合大井坝,与老龙溪呈现青龙白虎之势。这两股水汇流之后又被称为“大井坝水”。《(同治)增修酉阳直隸州總志·卷二·三七五》记载:“三岔河,在州西六十里,铜鼓潭河下流。案三岔河源于州西北旧堰沟山下,案旧堰沟前数里有龙门关山(笔者注:今花田乡张家村龙门垭)山洞之水,两面分流,一北流经旧堰沟至土塘坝入峡,伏于石洞,至两河口而出;一西流为铜鼓潭水,经过路潭,南合大井坝水,又南合红沙井水,历黄泥堡,沿冈七眼泉至铜鼓潭,为铜鼓潭河。”大井坝水又汇入今花田乡主要河流小河坝河(铜鼓镇段称铜鼓潭河),奔涌至乌江。一路山脉随水势走来,虽不及菖蒲盖雄浑有力,摄人心魄,但也水天一色,田舍一景,浑然一体,令人流连。

大井坝地处河谷之地,自然环境优美,人文景观丰富,相互融合,构成巧妙的山水格局。整个村落不强调平面形状的规整,而是因山势就水形,以之作为空间对景。总体上,村落沿老龙溪以及两条村级公路形成Y字形带状布局,形成了别具风格的村落肌理,成就了独特的空间布局。村落建筑多为渝东南土家族木质传统民居,坐落在老龙溪两侧,根据地势高低,借势取向,表现出强烈的相天形地的建筑思想。传统民居建筑多为全木质结构,使用穿斗结构柱梁,朴素中不乏秀美,古典中富含乡趣,是大井坝物质文化的主要载体和视觉抓手,也是当地社会文化活动的反映。

 

一、物质文化遗产

经田野调查发现,大井坝及周边相关区域物质文化遗产共有9处,其中包括古建筑4处(含古桥梁1处)、古碑刻2处、古墓葬3处,时代为清代。

 

(一)冉正华故居

冉正华故居位于老龙村10组,小地名大井坝村级公路旁,当地人俗称“封火桶子”,原为清代道光年代著名乡绅冉正华故居,木质、穿斗式结构,悬山顶,青瓦屋面,木板墙,原为四合院院落,面积约1000平方米,现经后世分家、修缮、改建,变为两组建筑,由冉懋柔等五家人共同居住。

 

冉正华故居(航拍)

 

一号房为原面阔七间,现西侧改建石梯,缩进一间;中间为八级踏步,两侧有八字形挡墙,上有木质门槛;踏步左右两侧为两层吊脚楼,原为回廊,窗棂装饰网格纹,现左边第二开间改为砖结构房间;踏步上为过厅,过厅左侧开间设有椭圆形门套,门套四角雕刻有金蝉、蝙蝠图案;一号房左侧厢房拆除,于第二间处修建三层砖房;一号房右侧厢房一半拆除,修建单层砖房;一号房与二号房之间原为天井,天井南侧设三级台阶,下有排水渠,北侧设有五级台阶,台阶上是二号房 。

 

冉正华故居局部装饰

 

冉正华故居踏步

 

二号房现面阔四间,从原柱础位置看,二号房经过改建,原开间应面阔五间;现正厅悬挂一匾额,长250厘米,宽94厘米,厚4厘米,于正中敬书四个大字“士林宗仰”,左右侧题写:

恭祝

國彥冉先生八秩榮壽

 

酉屬向無考棚   國彥先生為之倡首歷數寒暑而

事乃垂成予甚韙其功在藝林堪稱不朽嗣因詢諸

都人士始知先生生平經營祠墓修明祀典凡倫紀

大端無不挺身力任洵一代偉人也今年秋值先生

八秩榮誕特贈額言用伸心企並俾後之人知先生

之所以壽世者至大且遠雲

      太子太傅世襲果勇侯姻侍弟楊芳        拜撰

      酉陽州通判通家弟陳沖                      拜祝

       黔江知縣年愚弟李元豐                     拜祝

     (黔江)儒學同學弟袁行仁                拜書

 道光戊戌年八月穀旦                                  立

 

“士林宗仰”匾

 

(二)老龙桥

老龙桥位于老龙村10组,小地名大井坝,自东向西横跨于老龙溪上。

 

老龙桥

 

该桥始建于清代,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修复,桥长10米,宽3.5米,高4米,桥距河面4.5米,占地面积约50平方米;桥面全木铺路,穿斗式梁架,木结构单檐歇山式屋顶,屋面小青瓦,横面5柱2开间,立面4柱3骑,是当地重要的交通要道,该桥的发现与保护对于研究当地桥梁建筑技术、社会文化变迁、交通状况等各个方面有实物参考价值。

 

(三)老龙桥碑

老龙桥东侧有方形石质碑座,高1.5米,宽80厘米,碑身不见;距离桥体约400米处修建有现代公路桥,于桥下河滩处发现老龙桥碑。碑残,残高51厘米,宽57厘米,厚15厘米,碑文抄录如下:

□前修礄以修途穷固善举

有木桥势将倾圯行著危焉欲易

有待有人之今年春余戚夏

而修之余以力不足为辞夏君即

其资以鳩工济之洒食不待募众金

余家临溪归功于余曰不然 复

有焉爰劼于石俾行道之人履荡平

信士夏宗荣 (夏宗)华助钱廿四千文

下浣谷旦冉崇潘立并序

 

老龙桥碑

 

(四)圣旨旌表碑

圣旨旌表碑位于老龙村10组,小地名大井坝,与老龙桥碑发现于同一地点,本为冉母何氏墓葬墓碑,墓葬已被损毁,仅见此残碑。残高47厘米,宽57厘米,厚11厘米,碑正面雕有三条团龙,碑顶部有一盘龙,龙头威而不怒,另两条仅剩身尾的团龙以自上而下之姿伏于两侧,中间题刻“圣旨旌表”四字;碑背面为碑文,抄录如下:

人墓誌銘

秋銘握成都廣文篆是

嘉其文有奇氣遂□受業焉

□同諸名士□僉同乃知孺人

之母而隆紀乃其長孫也孺人歸□

子恩愛踰於已出其家雖不中資而

名者蓋孺人之力矣哉然孺人不獨

柏舟之時□翁姑皆年七十有餘其

既有以盡其養歿尤有以□□喪凡□

惟哭泣盡哀仰其戚而已若孺人者

事於瑣瑉以為經過勸友助筆而為

 

圣旨旌表碑

 

(五)虎坐堂

虎坐堂位于老龙村10组,小地名大井坝,坐落于老龙桥东端,老龙村通往菖蒲盖的村级公路一侧,因其地势如虎坐之势,当地人称“虎坐堂”,为清代木构民居,占地面积500平方米。穿斗式结构,悬山顶,青瓦屋面,木板墙。正厅面阔三间,平面凹字形,六柱四骑三穿,现已成危房,无人居住,可见散落石质磉墩。

 

虎坐堂与三进堂(航拍)

 

(六)三进堂

三进堂位于老龙村10组,小地名大井坝,坐落于老龙桥西端,虎坐堂对面,因其原院落为三进式,当地人称“三进堂”,传为冉欲秘家族旧宅。木构民居,三进院。现存第一进正厅,后两进不存,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穿斗式结构,悬山顶,青瓦屋面,木板墙。正厅面阔三间,应为五间,左边两间被拆除,平面凹字形,现已成危房,无人居住。墙面可见“毛主席语录”字样及“学习最高指示 宣传最高指示 执行最高指示 捍卫最高指示”标语一段。

 

三进堂标语

 

(七)冉母聂氏墓

冉母聂氏墓位于老龙村12组,小地名大木林冉氏家族祖坟林地中的半山腰。该墓石围圆冢,当地人俗称“团团坟”,周长约4.7米,高1.5米,嵌入式长方形墓碑,高60厘米,宽77厘米,碑身题刻“清繼妣冉母聶老孺人之墓”,上款为“吉山佳向”,下款为“道光三年冬月吉立”。

 

(八)冉瑞钺墓

冉瑞钺墓位于老龙村12组,小地名大木林冉氏家族祖坟林地中的半山腰。该墓石围圆冢,当地人俗称“团团坟”,周长约4.4米,高1.7米,嵌入式长方形墓碑,高150厘米,宽67厘米,碑身题刻“清故顯考冉公號知義老大人之墓”,上款为“吉山佳向”,下款为“乾隆六十年仲冬月廿五日吉立”。

 

冉瑞钺墓

 

(九)冉母周氏墓

冉母周氏墓位于老龙村11组,小地名歇马台冉氏家族祖坟林地中。该墓石围土冢,三间牌楼式墓碑,高220厘米,宽180厘米,匾额题刻隶书“百世流芳”,碑身题刻“皇清例赠孺人顯妣母周老太君之墓”,上款为隶书“壬山丙向”,下款为隶书“光绪戊午年十二月初吉立”。

 

二、村落之初

大井坝为冉氏家族永淑房支系在老龙村的聚居地,其历史可追溯至第二十二世酉阳土司——酉阳宣慰使冉奇镳。冉奇镳生活在明末清初,时值明亡清兴之际,大明大厦将倾,时局纷乱。

冉奇镳,字玉岑。崇祯甲申年(1644),也正是崇祯皇帝在煤山自尽殉国那年,冉奇镳父亲冉天育去世,冉奇镳承袭大明酉阳宣慰使。年幼冲便承袭土司官位的他很快面临着叔父辈争斗内部权力的挑战。第二年(1645),官舍冉天赐退居不预司事,有怨,不肖者怂恿其谋叛,不过很快事露伏诛。此后数年,冉奇镳在与各方势力争斗中度过青春岁月,“丙戌年(1646),南明唐王立于福州,颁赐冉奇镳绣蟒服,封昭勇将军、嘉议大夫。郁山镇总兵朱国玺率大旺土司、唐崖土司等直犯黔江、彭水,冉奇镳派叔父冉天泽前去救援。永顺土司、保靖土司发文来求助协同堵御虏贼,于是屯兵边界协同战守,并怒斩贼兵来使,其余为冉天泽所败。督师阁部奏,加定远伯爵,再晋镇彝将军、前军都督府左都督。李占春占据郁山镇时,遣兵击之,攻其铜锣寨,为敌所诱,败回。辛卯年(1651)贵州秦王孙可望出兵川东,冉奇镳避居保靖,贼退,回酉。”[1] 

顺治十五年(1658),清军吴三桂部由汉中南下进攻重庆,迫于巨大的军事压力,冉奇镳降清。《续明纪事本末》记载:“夏四月······四川所属酉阳宣慰使冉奇镳、兰州宣慰使奢保受皆降”《明季南略》也记载:“十一日······有水西宣慰使安坤、酉阳宣慰使冉奇镳、兰州宣慰使奢保受等降大清。”康熙三年(1664),冉奇镳奉旨准以承袭宣慰使原官,子孙世袭。自此之后,冉奇镳醉于风月,常常饮酒作诗,闲暇之时修理谱牒《冉氏忠孝谱》,还广纳宾客,惠爱军民。不过,这批宾客中有很多一部分是当时避居酉阳的明朝遗民,比如明末著名的文学家和抗清英雄,太子太保兼吏、兵二部尚书文安之就与冉奇镳关系密切,并为冉奇镳诗集《拥翠轩诗集》写序,赞扬冉奇镳“忠爱君父之志”[2] 。

冉奇镳的几个儿子大多受到父亲影响很深,充满儒家式的家国情怀。他们和自己父亲一样,十分怀念、同情故明,非常善待来酉旅居和避难的故明遗民。降清后,他们往往宁愿隐居山林,也不愿出世仕清,体现出自己坚守的气节。冉奇镳庶长子冉永涵,字芳林,号竹田。幼嗜读书,躭吟咏,宣慰每游宴赋诗,涵必预席。时康熙初年,胜国遗民多有流寓在酉者,涵投辖挽留,宾主极一时之胜。所居铜鼓潭有别业,在黄泥堡。涵依山傍水,为礐山园,花木桥亭,景地清绝。涵日偃息其中,无复有出山志,遂以明经终老,所着有《蟪蛄声诗集》凡四卷。[3] 

冉奇镳第七子冉永淑,字栗园。亦歳贡生,与兄永涵等隐居自适,有山居即事云:“山中习静老烟霞,罍石为墙竹树遮。早闭柴门无个事,看他蜂子学排衙。”[4] 这首《山居即事》可视作花田乡最早的诗歌,也是老龙村山居岁月最初的文学基调,其看穿世事无常的成熟淡定与无力改变时局的无奈叹息穿插文字之间,家国破碎之后的苍白、自责与自嘲跃然于纸面,以景物咏志之意不言自明,使人读后动容。

“看他蜂子学排衙”的冉永淑与老龙村的起源关系密切。民国版《冉氏续修家谱·卷首一·玉岑公祀事》记载:“宣慰使时,於游猎避暑及往来休憩之所,建屋数楹,名官店,往往后日因以名地大井坝附近官店。玉岑公(即冉奇镳)时分授诸子房业,此地悉归永淑公承受,公配陈太夫人晚年供玉石观音像,躭其地幽静。”《冉氏续修家谱·卷首一·附玉琢大士像》专门介绍了冉永淑陈太夫人定居大井坝的故事“官房永淑绣林公之配,陈孺人涪州麻地坝人,处士汉升公胞姊生。顺治乙未年十月十四日子时卒,康熙戊戍年十一月十八日辰时葬羊眼泉绣林公墓侧。相传孺人母家临溪而居,其未字时每值浣衣水滨,辄闻‘太太救我’声自水中出,因使人没而探之,得一玉琢大士像,品莹朗润,回闺中虔诚奉祀。后于归因以之,随俄生一子裕榕公,遂长,齐厌城市喧嚣,非静修地。有别墅在司治之西,北曰官店,孺人爱其幽僻,因移居其中,朝夕拜礼大士像,其焚献之物必躬亲,制造不假手于人。绣林公游猎至止,相对如见宾客,子妇朝夕定省,亦以为烦数,惟令朔望叩见而已,其皈依之志,至老弗衰,年六十有四无疾而终。”

 

冉氏家谱

 

据此可知,今花田乡老龙村最初为冉永淑夫妇隐居之地,第二十二世酉阳土司冉奇镳之子冉永淑实为大井坝冉氏始祖。从明末清初开始,冉氏族人在此世代繁衍,定下字辈“永裕广正瑞 崇隆启懋光”,同治年间又续立“景师慕立本 定志效明良”等二十字辈,2006年再续二十字辈。到如今,冉氏族人在大井坝定居生活已近400年。

 

三、冉氏乡绅

大井坝冉氏族人与山水相依,与石姓、周姓、陈姓等族人相伴聚居,一方山青水秀之地造化一方人杰,冉氏族人继承了祖先重视文教的传统,培育出了浓厚的耕读传统和尊师重教的儒家风气,后世子孙多有成材者,造就了众多乡绅贤士。到了民国时期,当地还流传着“一门三乡长(民国后兴乡乡长冉豫光、宜居乡乡长冉恒光、铜鼓乡长冉福光),十女九教员”的说法。

冉永淑子辈中冉裕棐较为出色,嘉庆《增修四川通志》曰:“质实廉谨,留心抚字,谳讼详明,士民信服。性戆直,时土官横恣,为乡民累,裕棐具状以闻改流官,族人衔之,不恤也。”《钦定四库全书·畿辅通志》有时任直隶总督李卫“揭报原任良乡县知县冉裕棐于雍正十年······”的记录,可知冉裕棐在改土归流之前便通过流官系统担任知县。冉裕棐四子冉广燏在《巴县志》《合川县志》《冉氏续修家谱》皆有传记,嘉庆《增修四川通志》曰“冉广燏,字絅庵,号栎溪,乾隆三七年壬辰进士,任山西潞安府屯留县知县,屯留风俗朴陋寡学,为设麟山书院,延师训课,文风一变。在任一年,政简刑清,民爱戴之,年六十余,解组归里,家徒四壁,而胸怀淡泊,乐于教悔。四方从游者数百人,登甲科者累累。所著《寓庸堂文稿》《柳山房杂著》行世。”另外,今重庆市渝中区莲花池冉家巷地名就是因为冉裕棐家族迁居重庆后所得名。

冉裕棐三弟冉裕秘居官店,八弟冉裕榕为陈太夫人所生,冉氏家族大井坝一系多由其出。在今老龙村大木林冉氏家族祖坟林地中发现的辈分较高的墓地是冉母聂氏墓,墓碑上附著立碑子孙姓名,可知冉母聂氏有两子——瑞昂和瑞轩,以此对照《冉氏宗谱》,墓主人为冉正衡继室,是冉氏家族进入大井坝的第四代。

在大井坝冉氏家族第四代“正”字辈中,为酉阳社会发展和冉氏家族贡献最大者无疑是冉正华,他最为重要的两项业绩一是修建酉阳考棚,一是重修冉氏家族宗祠。

冉正华,号国彦。“州武生,性方正,为族人所推服,经理宗祠事,前后凡数十年坠举发修靡不秩,然就理考棚之设,与过光华同司总局,亦寒暑无间。然惟参筹划银钱出纳,一切概未与闻,故京控提省时得以免于波累。子三人瑞呈、禀生瑞辑、瑞谷皆增广生孙七人,呈子崇猷、辑子荣前皆庠生。”[5] 乾隆元年改土归流,酉阳为直隶州,秀黔彭三县属焉。酉州士子屈三年岁考试期,调赴渝城,往返二千余里,水路艰险,而阅时复久,所以造成“寒畯固多不前,志士亦辄,因而裹足”[6] ,这是酉阳地区长期教育事业发展滞后的一个主要客观原因。于是,道光初年,冉正华、过光华、吴国华等建议设立分棚考试,呈请上宪得蒙俞,并且得到很多乡绅赞助。酉棚开后,士气熏蒸,户诵家弦,文风大变。咸丰同治年间提学使如郭尚先、何子贞、张香涛等人均谓酉阳才士文人,冠冕西蜀,以他们为代表的酉州文人纪念分棚创始之功于城治西偏奎,各内置三华(冉正华、过光华、吴国华)神牌,时共景仰。冉正华寿八旬时,黔江县学官袁行仁,倡率绅耆赠匾额为寿,题曰“士林宗仰”。此匾尚悬存大井坝冉正华老宅中,前文所录匾文多有颂赞其建设酉棚之功,匾文落款第一人是太子太傅世袭果勇侯杨芳,并且两家还有姻亲关系,可见当时冉正华声望之高。

自改土归流后,冉氏土司政治结束,其家族向心力和凝聚力明显下降,族居日益散远,宗祠逐渐萧条,公物时常被盗卖。“公不避怨,不畏难,毅然以清厘恢复为己任”[7] ,在旧祠基址,拓建宗祠,从嘉庆八年开始,经历八年,耗尽千金,终将冉氏宗祠焕然一新。“公年近八旬,于敬宗收族,尚每饭不忘族中贤后”[8] ,其长者之风受到族人的尊敬和爱戴,“如请建考栏,修宗祠,诸事皆彰彰在人耳目者”[9] ,国彦公的名声可谓流芳百世。

大井坝冉氏家族第五代为“瑞”字辈,目前发现有冉瑞钺墓,其立碑人为“过继承祀冉崇潘”,据《冉氏续修家谱·永淑公房支》记载:“冉崇潘公冉瑞金次子,继为冉瑞钺后”,可知墓主人为冉瑞钺,即“圣旨旌表”碑何老孺人丈夫,冉隆纪祖父。

“圣旨旌表”碑记载了一个节孝的女人,其残碑文字语焉不详,但仍可与《增修酉阳直隶州总志》的记载相对应:“庠生冉瑞钺妻何氏,民何肇银之女,年十八適瑞钺,二十九岁瑞钺卒,无子氏,继胞兄子崇潘为嗣。时翁姑年七十余、太翁姑九十余,身奉重闱,始终无倦,子既成,孙隆纪亦游庠食餼,守节四十一年,年六十九卒”,可与墓志铭对应。何氏具有中国传统女性的美德,在封建时代完成了所谓的“守节”[10] ,并且秉持孝道,善待长辈,不辞辛劳,将儿孙养育成人,成为一时美谈。在大井坝,这样的女性还有很多,如何氏的曾孙女冉节姑(冉隆纪之女)也有类似的守节经历被记载于《冉氏续修家谱》之中。

大井坝冉氏家族第六代为“崇”字辈,老龙桥碑的发现证实了以冉崇潘为代表的乡绅对当地公共事业的建设。冉崇潘是冉瑞钺与何氏的养子,也是晚清酉阳著名文人冉隆纪的父亲。在“崇”字辈中,还有冉崇潘长兄冉崇志颇具医术,并且“活人甚众”,名声显赫。

大井坝冉氏家族第七代为“隆”字辈,冉母周氏墓附著立碑后裔姓名,两子为——启择、启慎,据《冉氏续修家谱·永淑公房支》记载:“继周氏,小坝人,生清道光癸未年四月二十六日辰时,卒清光绪丙戌年十二月三十日未时,生子启择、启慎”,可知墓主人为冉隆纪继室周氏。

冉隆纪,字秩菴,也称植菴,“性敦厚,承家学,少时言行即准儒法甚笃”[11] ,弱冠时,为庠生,颇有文气。咸丰时,太平天国起事,冉隆纪“成立乡练,应防务”[12] ,并且“常盈家塾,分其余力,勤恳讲书,族内外游庠食气者,皆以公之学行为师焉”[13] 。当然,他还有一个重要事迹就是与花田乡各大家族共同献力建设过路潭桥(今花田乡何家岩村三星桥),青史留名。冉隆翼,字励堂,清朝贡生,以黔州籍入学,“博青衿,品学皆粹”[14] ,黔邑三学有本源者多属门下生。

历史往往是由重要人物可以加快推动的,老龙村的一部乡村史无不浓缩在这些过往的乡绅精英的事迹之中,他们的存在不仅是冉氏家族在历史长河中的闪光点,也彰显出了大井坝独特的核心的人文价值,在武陵山区大文化圈中造就了地域上的文化差异性与多样性。

 

四、景观保护

老龙村大井坝是典型的历史聚落,基于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共同作品”,可以纳入文化景观的视野进行观察。ICOMOS(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早在2005年《维也纳备忘录》中提出景观相比传统术语的历史中心、整体、周边环境,更广泛地涵盖了区域的背景、文化产品与历史的地形、地貌之间在实践、功能、物质、视觉和联想等方面的重要关联。人文景观,包括历史景观是人类活动作用在作为物质载体的土地上形成的,也是区别于不同环境特征的重要参照。

毫无疑问,过去形成的景观在今天看来不是一尘不变的,而是一个持续性、动态性的变化过程。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乡村景观经历了数百年来最大的一次发展变革,如今面对诸如像大井坝一样拥有完好生态、完整历史、原真状态的村落,对于崇尚遗产保护的今天显得难能可贵。

大井坝依山傍水而建,山水格局优越,环境特色价值突出。村落街巷肌理顺应山形水势特点,高低起伏变换。民居建筑因地制宜,灵活多变又有机统一,为研究渝东南乡镇规划选址、建筑营造艺术、环境景观要素等提供丰富的资料。

大井坝现存的传统风貌建筑群,形制完整、布局严谨。材料上以传统木结构配合砖、瓦、青石等材料修筑而成;构架形式采用抬梁构架与穿斗构架组合的形式,满足不同功能的构筑技术要求;外部形态上坡屋顶、窗花、屋脊等元素无不体现出土家族建筑特色。老龙桥廊桥表现了土家族高超的建筑工艺,也是研究渝东南地区建筑艺术的宝贵资料。

 

 

大井坝航拍

 

大井坝丰富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衍射出厚重的土司文化、宗族文化、耕读文化、忠孝文化等文化内核,丰富了整个乡村的社会文化生活,为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根源和土壤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当然,值得一提的是龙老村还有丰富的酉阳民歌、打绕棺、土家摆手舞、西兰卡普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出浓郁的土家文化色彩和乡村文化品位的提升,人文气息浓郁,文化氛围活跃。

因此,如何去进行保护是今天需要仔细思考的一个问题。通常来说,对于文化景观的保护手段有三大类:运用一定手段维护遗产在形式、完整性和历史特性等方面现状的保存;通过恢复、维修、置换、添加等方式保护那些能够传达遗产价值特征的修复;用新的材料在原址重建或者异地重建已经湮灭消失的景观。然而,这些手段实施效果的好坏在于一个介入程度的把握,如何保存?如何修复?如何重建?程度的把握源于对于遗产价值的认知,即一个核心问题要去回答——这是谁的遗产?

文化景观表达的是过去、现在、未来生活在一块土地上的人们与生活所形成的动态景观,因此强调对它的保护涉及到地方行政机构、居民参与、法律法规、规划设计、多种经营方式的合作、财政支持等复杂内容。在笔者看来,健全保护的本质就是判断。如今,对于基于历史的文化景观的保护是对“变化”的管理,判断的角度是不同遗产利益获得者的不同出发点,而它们交集的位置就是关键问题所在——确定允许变化的过程和方式。这种对于文化景观如何“变化”的判断需要居民、公众、专家和遗产管理者磋商达到一致的,因为如今的文化景观保护与利用很大程度上是反复的协商和做出决定的过程。

如果非要对以上意见者的重要程度进行区分,那么遗产管理者的规划设计与实施措施是最重要的,这是基于景观形态的管理、环境要素的管理、社会要素的管理、文旅产业的管理与公众互动的管理等方面之上对遗产价值产生的认识和判断,它们对如何引导变化的方式,从而达到保护景观的可识别性和可持续性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注释:

[1]  四川黔江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川东南少数民族史料辑》,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年,第291-292页。

[2](同治)《增修酉阳直隶州总志·卷二十》

[3](同治)《增修酉阳直隶州总志·卷十七》

[4](同治)《增修酉阳直隶州总志·卷十七》

[5](同治)《增修酉阳直隶州总志·卷十七》

[6](民国)《冉氏续修家谱·国彦公重修宗祠志》

[7](民国)《冉氏续修家谱·国彦公重修宗祠志》

[8]  同上

[9]  同上

[10](同治)《增修酉阳直隶州总志·卷十八·列女传》

[11](民国)《冉氏续修家谱·秩菴公家传》

[12]  同上

[13]  同上

[14](民国)《冉氏续修家谱·冉励堂先生暨子(长)启鸿(次)启鹄合传》

文稿:徐进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