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遗产保护 > 三峡库区古建筑文物保护实例 ——长寿区晏家聂氏宗祠修缮保护
三峡库区古建筑文物保护实例 ——长寿区晏家聂氏宗祠修缮保护
发布人:  2022-11-04

“聂贤,长寿人,为御史清廉,夺官五年,用荐起工部尚书,改刑部尚书。致仕,卒,谥荣襄。”这是《明史》(卷206)对重庆籍明代“三部尚书”聂贤的记载。聂贤,字承之,号凤山,明弘治时期始为官,经弘治、正德、嘉靖三朝50余年,历任工部、刑部、户部尚书,为人刚直,为官清正,其品行一直为后人所敬仰,晏家聂氏宗祠即是为纪念聂贤而修建的家族祠堂,现为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晏家聂氏宗祠正面

 

 文物基本情况

晏家聂氏宗祠位于重庆市长寿区晏家街道晏家社区,始建于明代末期,为典型传统建筑,坐西南向东北,由戏楼、戏廊、正堂围合天井形成四合院布局,建筑前方为半圆形院坝。整个平面因地制宜呈规则矩形,按照中轴对称式院落布局。整个建筑共分三级素面台基,由东北向西南逐级升高。第一级台基为前院坝、戏楼,第二级为戏廊、天井,第三级为正堂。整组建筑面阔21.97米,进深24.13米,建筑占地面积732.4平方米,建筑面积701.5平方米。整组建筑四周由青砖砌筑封火墙围护,封火墙盘头下施彩绘。主入口位于正面牌坊处,正堂廊道两侧各设一处侧门。院门采用砖(石)砌门牌坊的形式嵌于封火墙上,整个牌坊为五间六柱、三重檐,通高9.17米,总宽9.68米。整个门牌坊装饰线子、部分灰塑浮雕采用青瓷碎片贴面装饰。

 

晏家聂氏宗祠俯瞰

 

晏家聂氏宗祠门牌坊局部

 

晏家聂氏宗祠戏楼

 

晏家聂氏宗祠是一处建筑格局保存完好的明末清初宗祠建筑,在继承南方地区建筑装饰传统的基础上,表现出较多的自身特点,反映了明末清初宗祠建筑的典型特点,对于研究巴渝地区宗祠文化、传统建筑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修缮保护工程概况 

晏家聂氏宗祠历史悠久,建筑布局合理,建造工艺精湛,与明代清廉官员有直接联系,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社会和文化价值。由于年久失修加之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文物保存状况出现问题,为保证文物安全,长寿区于2019年实施了晏家聂氏宗祠保护项目。主要实施内容包括屋面翻修,木构件处理,地面铺装,阶沿石、柱础、石栏杆处理,门牌坊、封火墙、防虫、防腐、防火、木构件漆饰处理彩绘修复等。

 

    

    

晏家聂氏宗祠局部特写

 

 修缮保护工程亮点

 

晏家聂氏宗祠修缮工程涉及的工种、传统工艺较多,包括了石作、砖作、木作、漆作等,尤其是石雕、木雕、灰塑、彩绘等价值突出之处的保护修缮是该工程的难点与亮点。

长寿聂氏宗祠保护工程始终以研究贯穿整个过程,施工严格按照“最小干预”的原则。对于现状损毁、改建部位,为保证其原形制,多方查找资料、多次邀请熟悉聂氏宗祠的老人回忆其构造形制,再结合现有实物,在专家论证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修缮工程。

木构件按照建筑原材料、原形制、原工艺、原做法绘制构造详图并拍照后,根据木构件出现的下垂、劈裂、折断、拔榫、糟朽等不同情况分别采用榫卯结构连接、镂雕、透雕等老工艺进行修缮。通过对结构或构件的安全性分析研究,在不影响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保留原有构件。其中戏楼大额枋(截面250×300)正面布满镂空雕刻人物、故事、花卉,施大漆、鎏金,艺术价值突出,但由于中部糟朽,存在断裂、垮塌的险情。经多次研究、专家论证,采取梁枋内部植入工字钢的措施,既完全保留原有木雕、漆饰,又妥善解决结构安全性问题。

漆饰分为三种:一是原木色刷桐油(檩子、椽子、封檐板、博缝板等),二是黑色土漆(木柱、梁、枋、木板墙、门窗、驼峰、戏廊栏杆、鹤颈椽、船篷轩、格栅、楼桴、木楼板、楼梯等),三是黑色土漆为底鎏金(戏台额枋、撑弓、挂落、正屋撑弓、额枋等有木雕构件),均采用传统老工艺,力求还原聂氏宗祠的最初样貌。屋面采用了原瓦同型制的小青瓦屋面,并补配所有的小青瓦勾头、滴水。

由于文物灰塑、彩绘数量多,保存状况较差,为恢复灰塑、彩绘的表现形式、内容、意境,专门聘请陕西西安、甘肃敦煌等地多个高技艺匠师对彩绘、灰塑等部分使用贝壳灰膏(蚬灰)及天然矿物质原料及混合色和叠晕技法等工艺进行施工,确保了整栋建筑的工程质量,最大程度保持了文物的原真性。

 

晏家聂氏宗祠修缮前

 

晏家聂氏宗祠修缮后

 

晏家聂氏宗祠修缮前后对比

 

晏家聂氏宗祠修缮前后对比

 

 社会影响 

晏家聂氏宗祠修缮后还原度高,观感质量佳,受到聂氏族人及当地居民的广泛认可和好评,吸引了大量市民前来参观游览。政协重庆市委员会第五届第五次会议上有委员针对晏家聂氏宗祠的保护利用提出提案,对晏家聂氏宗祠保护工作给予了肯定,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文物的意见建议,长寿区积极对接,目前已启动晏家聂氏宗祠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期工作,将在文物保护的基础上,打造一处集传统建筑、宗族文化、历史名人及廉政教育为一体的文化景观。

图文:张七昌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