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至29日,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主办、巫山博物馆协办了2016年重庆市文化遗产宣传月活动之一——“走进巫山高唐观遗址”公众考古活动。除了参加活动的各大媒体的报道,文化遗产爱好者、考古社老师与同学们也抒写了自己的心得体会,通过实地感受巫山文化,近距离接触考古发掘,他们对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又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 余佳玥
立于巫峡口,大宁河与长江交汇,深浅融和,依旧波澜不惊。满江波光碧透,却不是《高唐赋》里所言的“巨石溺溺之瀺灂兮,沫潼潼而高厉”那般巴楚犷美。它安静沉祥,徐徐流淌。若顺着江河远眺,千山万壑、表里云霁,竟如一轴古卷,缓缓拉开历史一角。
走在巫山博物馆里,就好像沿着历史的雕廊漫步,与那些鬓发苍苍的前人攀谈,妄图以浅薄的悟性来推敲他们的过去。那些器物愈是历久愈是弥新,愈是以一种无声的诉说来填补着史书的留白。老师说那便是考古令人着迷的地方,着心毫末,自成鸿篇。
文化遗产爱好者 陈丹
那屈身墓葬棺椁中逝去的先民定是以来自于母体的这个最安全的姿态去迎接新生,仿佛一夕之间再次睁开双眼,便能迎接与往昔无异的生活。
推开重重的铁门,跟着考古队员们到了发掘现场,才真正感觉到我正立于历史上方。似乎有个声音在心中呐喊:快看,我脚下踩的是历史,每一层土都是一段尘封的过去。那里面有旧时生活的秘密埋藏于此。越是这样想着,越是不知怎么迈开脚步向前,似乎每走一步都能听到土层里历史碎片的破裂之声。我离他们如此之近,仿佛这样我就能真正走进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
人居世间,如风吹尘
“依山者仁,近水者智”,巫山博物馆倚翠微山气,望两江交汇。走进博物馆,便是走进了一段文化,一种历史。旧石器时代的龙骨坡文化,或是新石器时代的大溪文化,已然灭绝的巴氏剑齿虎,皮氏毛耳飞鼠,亦或是能够制作工具,使用工具的步氏巨猿,都不停地书写着人类对生命起源,人类文明滥觞的认识。
而当你在高唐观遗址,眼前白骨森森,看着他,你永远不会知道,他是谁,他曾经历着怎样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生命只有无常,朝之青丝暮竟可真为雪,身后只有奔腾不息的江水,犹如历史的长河滔滔不绝,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情地流逝,似是带走了一切。但那些残存的遗址是历史的温情,也是考古的使命,人类的意义所在。
文化遗产爱好者 蒲静
踏入博物馆,铺面而来的凉爽空气,与室外阳光形成鲜明对比的昏暗室内,让人一下从初夏的热与疲惫中解放出来。一进门,空旷大厅的浑厚博物馆气氛和两侧隐藏在暗处的服务台都给人沉默的讯号,瞬间从外界的燥郁中转为置身浓厚历史气息的室内。人一下子不自觉地肃穆起来,满怀着的是一颗敬畏之心。
考古发掘现场那些青砖瓶罐、瓦片灶台,造型独特、独树一帜、各具风韵,受住了岁月千年的考验,向世界展示着交流与艺术的风采。一座座墓中的尸骨,多少年来,承受着泥土的重压,忍受着千年的水蚀,依旧是挺直了身板,撑开了头上的一片土泥,重现在世人面前。
逍遥巫峡意,浩气向长空
去到巫山博物馆的路途中,心中是虔诚与好奇的,亦是忐忑不安的,感觉是进行一次朝圣,心里不免有些许不安。恰恰是站在博物馆的那一刹那,心中竟有了难能的平静与自然。
博物馆中,从远古时期到明清盛世陈列了大大小小上百件文物:旧石器时代的石片,宋朝三彩陶枕,商代的三羊铜鐏,清朝的影青杯……每一件珍宝都散发着属于各自时代的气息,将巫山文化描绘得淋漓尽致。
巫山,巫水,巫文化,它们所展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地区的风俗习惯,更是遥远古代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与碰撞。如此多样的文化,才会带给我们辽阔的遐想空间,深奥的未解之谜以及人们不断的探索之旅。
广益中学 袁秀英
我为古老的文化而自豪,我为考古工作者的奉献而钦佩。同时,我也惊叹,在现代化日益浓郁的气息中,我们站立穿梭的每一寸土地,也许都在诉说一个个古老传奇的故事。
大江大河,高山峡谷,山间盆地,打开了人类文明之门,冲破了野蛮的枷锁,孕育了巫山龙骨坡文化,创造了大溪新石器文化。
历史文物同时带给我们的是指引,是方向。
美丽清秀的巫山,带给人的是愉悦,是明智,是未来希望。
严谨求真的考古工作者,指引人的是理智,是坚持,是理想抱负。
现代化建设与文物传承,映入人心的是思考,是启示,是对未来的憧憬。
或携白云向远
在我依稀的记忆中,巫山县是一座依山傍水的小城,在叠嶂山峦和云雾笼罩的映衬中美得像一幅丹青水墨。
第一天参观巫山博物馆,一个县级博物馆竟有如此丰富的馆藏着实让我始料未及,惊叹不已,人类文明传承的香火在馆藏文物的印证下脉络相贯。徜徉在200多万年的时空隧道中,真有不知自己身在何处人在何时的恍惚。
第二天走进高唐观遗址考古现场,专家们深入浅出的讲解使我学到了不少文物考古学方面的知识,考古工作者一丝不苟的严谨的工作作风,更让我肃然起敬。
广益中学 黄祖清
看到巫山博物馆丰富的藏品,感受到巫山悠久的文化,感受到重庆考古成果在中国乃至世界考古发现中的地位。古老的巫文化、巫山新石器文化、龙骨坡文化,拓展了学生的视野,甚至纠正了我们头脑中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
在高唐观考古现场,我们都真切地看到,考古工作者们如何使用洛阳铲,如何细致地一点一点地剔去文物上的泥土;都实地感受到,如何通过出土文物推测它所属的时期,反映当时怎样的社会生活内容。各类文物涉及陶器、瓷器等生活用品,涉及残存人体骸骨,反映各个时期的社会生活,给人以无限的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