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重庆境内,北宋时期有四“军”,云安军、梁山军、怀化军、南平军。乾德二年(964)于云安县建云安军,治云安县。开宝二年(969)置梁山军,治梁山县。皇祐五年(1053)升南州为怀化军,治南川县。熙宁八年(1075)改怀化军为南平军。实际上是三“军”,因为改怀化军为南平军。
一、云安军
《太平寰宇记》记云安军,“乾德二年(964),以夔州云安县上水去州二百里,人户输纳不便,于本县建一军,从本州岛之所奏请也。仍领云安一县”。[1]治云安县。
《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皆谓建于开宝六年(973)。“开宝六年春正月甲子,以云安监为云安军”。[2]“开宝六年以夔州云安县建为(云安)军。”[3]治云安县。
南宋末,“云安军废”。[4]元至元十五年(1278)复置云安军,治云安县。
云安军职官,乾德(963——968)间,袁继忠知云安军,历嘉、蜀二州监军。景德(1004——1007)间,薛颜以秘书省著作佐郎使夔峡,知云安军,徙渝、阆二州。康定间(1040—1041),王世隆,知云安军通判。皇祐(1049—1054)间,王端知云安军屯田员外郎。端平(1234—1236)间,杨寿孙,云安军主簿。
云阳军进士,李传,元丰(1078)进士。李石庆,元祐五年(1090)进士。袁师文,元祐八年(1093)进士。李常,元祐进士。袁师奭,元祐进士。袁师允,师奭子,绍兴进士。袁文纯,师奭子,政和进士。袁道鸣,师奭子,建炎进士。袁友纯,政和(1111)进士。李应凤,绍兴二年进士。李顺,嘉定三年(1210)进士。
二、梁山军
“梁山军……高梁郡,开宝二年(969)以万州丕氏屯田务置(梁山)军,拨梁山县来隶。”[5]开宝三年(970)“二月壬申朔,以万州梁山县为梁山军”。[6]
梁山军职官,北宋“司马旦,字伯康,(司马)池子。……历知梁山軍、安州”。[7]庆历(1041——1048)初,司马宣,知梁山军。庆历(1041——1048)初,徐的知吴县,移梁山军通判。北宋庆历八年(1048)张景宪知梁山军。晁公遡知梁山军,绍兴三十一年五月,“左承议郎知梁山军晁公遡始至官。”[8]南宋绍兴进士杜莘老,赐同进士出身,授梁山军教授。绍兴中冯贯道“除梁山军”。[9]南宋绍兴末梁山军判官石明绪。南宋知梁山军李鉴,景定三年(1262),正月“诏权知梁山军李鉴守城有功,带行合门宣赞舍人,就知梁山军”。[10]知梁山军梁山县事者有赵清。知梁山军还有徐章、李庄。元有李庆,知梁山军事。
梁山军有古碑,《交址都尉沈君二神道》《繁长张禅等题名》《浮兰碑》《汉都乡孝子严举碑》《严举碑》《梁山驿唐碑》《五大夫碑》。
三、怀化军
北宋皇祐五年(1053)正月,升南州为怀化军。
按《太平寰宇记》载,“南州,南州郡,今理南川县。……天宝元年(742)改南州为南川郡”。[11]《续资治通鉴长编》载:皇祐五年(1053)春正月“己亥,夔州路转运司请升南州为怀化军,并三溪入南川县”。[12]
《宋史》、雍正《四川通志》有“渝州怀化军”记载:“渝州怀化军。溱州江津巴县巡遏将,皆州县调补。”[13]
四、南平军
北宋“熙宁八年(1075)十月丙戌,诏以渝州南川县铜佛坝为南平军”。[16]
熙宁八年十一月“丙戌,渝州改南平军”。[17]
“南平军,熙宁八年收西番部,以恭州南川县铜佛坝地置(南平)军。县二,南川、隆化。寨一,溱溪”。[18]
“渝州蛮者,古板楯七姓蛮……朝廷命熊本讨平之,建为南平军,以渝州南川、涪州、隆化隶焉”。[19]熊本,字伯通,饶州番阳人,进士。
冯时行在《张吉甫墓铭》中写道,张吉甫之祖“徙怀化军,熙宁间(1068—1077),置南平军,而怀化(军)废,今为南平人”。[20]
南平军职官有,北宋魏从革,知南平军。北宋王慥,南平军通判。北宋曹旦,权知南平军事。南宋江埙,嘉定元年进士,官靖州通判,迁知南平军。南宋石恕,靖康中摄南平军事。南宋晁公遡外侄孙文昌,南平军司理参军。南宋刘霖,永川人,张珏荐霖知南平军事,未几卒于兵。南宋孙安国,南平军通判。南宋曹琦,知南平军。南宋进士蹇君章,通判南平军重庆府。另有知南平军高权、南平军通判张及。
南平军有古碑,《吹角坝严季男摩崖》《南州石像颂》《白鹄寺钟碑》《刘孝标墓铭》。又有“西心坎崖上隶书”,“本初三年三月十六日……”二十馀字,“在溱溪寨路,去南平军七十余里”。[21]
注释:
[1] 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七《山南东道》六《云安军》。
[2]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四《太祖》。
[3] 《宋史》卷八十九《地理志》第四十二《地理》五《夔州路》。
[4] 雍正《四川通志》卷二《建置沿革·云阳县》。
[5] 《宋史》卷八十九《地理志》第四十二《地理》五。
[6]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一《太祖》。
[7] 雍正《山西通志》卷一百三十一《人物》三十一《解州》宋《司马旦》。
[8]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九十。
[9] 宋尹焞《和靖集》卷三《答祁居之》。
[10] 《宋史》卷四十五《本纪》第四十五《理宗》五。
[11] 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十二《江南西道》二十《南州》。
[12]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七十四《仁宗》。
[13] 《宋史》卷一百九十一《兵志》第一百四十四《兵五》。雍正《四川通志》卷二十二上《兵制》。
[14] 《文献通考》卷一百五十六《兵考》八《郡國兵》。
[15] 参见笔者《北宋巴县主簿、沅州军事判官黄靖国在宁州暴卒入冥而“复生”异事》。
[16] 宋彭百川《太平治迹统类》卷十七《神宗置南平军》。
[17] 《宋史》卷十五《本纪》第十五《神宗二》。
[18] 《续通典》卷一百二十八《南平军》。
[19] 《宋史》卷四百九十六《列传》第二百五十五《蛮夷》四《渝州蛮》。
[20] 冯时行《缙云文集》卷四《墓志铭》。
[21] 王象之《舆地碑记目》卷四《南平军碑记》。
文稿:胡昌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