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大足永和墓群考古工作收获
大足永和墓群考古工作收获
发布人:  2024-07-09

一、墓群概况

永和墓群位于重庆市大足区中敖镇。地处一脊状隆丘的前端,背依山脊,面向大片农田,小溪自北向南流经农田,左右两侧为雨水冲刷形成的大型冲沟,分布面积约1000 平方米。墓群整体坐落在山丘的最前端,背靠主山,“来龙深远”,前有小溪环绕,细水涓流,左右两侧“有山夹护,藏风聚气”,体现了古人靠山面水的思想观念,也与重庆地区“塆塆屋脊,嘴嘴坟”的传统风水观念相匹配(图二)。

 

图片

图一 永和墓群位置图

 

2020年9月,为配合新建沪渝蓉高铁重庆至成都段(重庆境)工程建设,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组成文物调查勘探队,对征地范围开展文物调查勘探工作,发现了永和墓群,而后开展了考古勘探工作,初步廓清了墓葬的分布范围、形制结构,整体上了解了墓群的时代属性和文化内涵。

图片

图二 永和墓群环境照

 

二、发掘概况

2023年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大足石刻研究院对永和墓群开展了配合性考古发掘(图三)。本次考古工作共清理墓葬35座,其中明代墓葬33座,近现代墓葬2座。出土遗物5件,包括谷仓罐2件、铁师刀、铜铃、铜簪各1件。

33座明代墓葬均为竖穴土坑石室墓,按照墓室多寡可以分为单室、双室和并列多室三类。墓室顶部有藻井顶、平顶、拱券顶和藻井顶混合型三类。部分墓葬墓室两侧设有侧龛,部分墓葬墓室为素面直壁。墓室后壁有素面、火焰纹后龛、雕刻仿木结构牌楼等形式。从保存有人骨的墓葬来看,葬式为仰身直肢葬。以木棺为葬具,实行土葬 。

图片

图三 永和墓群全景高空影像

(一)墓葬形制

墓室有单室、双室、并列多室三类,其中单室墓3座,占比9%;双室墓8座,占比24%;多室墓22座,占比67%。

墓室顶部有藻井顶、平顶、拱券顶和藻井顶混合型三类,其中藻井顶15座,占比45%;平顶14座,占比42%;拱券顶和藻井顶混合型1座,占比3%;因施工破坏不确定者3座,占比9%。

墓室侧壁为直壁素面者22座,占比67%;有侧龛者10座,占比30%;无法确认者1座,占比3%。

墓室后壁为素面者21座,占比64%;墓室后壁凿刻火焰纹后龛者3座,占比9%;墓室后壁雕刻仿木结构牌楼8座,占比24%;不确定1座,占比3%。个别墓葬不同墓室后壁雕刻不同题材,如M20的后壁有素面、瓶花和仿木结构牌楼三类。另有部分墓葬后龛雕刻以仿木结构牌楼为主体,融入火焰纹后龛和瓶花题材。

图片

图四 仿木结构牌楼题材

图片

图五 火焰纹后龛题材

墓室封门均为整石,不见对开门类型。封门均为单层封门,不见双重门和三重门。按照装置方式可以分为嵌入式封门和贴附式封门两种类型。

墓群人骨整体保存较差,可辨识墓室均为单人单棺,仰身直肢葬。个别墓室发现有铁棺钉,推测以木棺为葬具;个别墓室墓主头枕枕瓦,不见葬具,平置于棺床之上。不管有无葬具,皆实行土葬。

值得说明的是,个别仿木结构牌楼上有涂朱现象,我们进行了采样分析,经过拉曼光谱分析,确定这些颜料为朱砂,应是有意为之,可能代表制煞避邪的作用,这在该地区明墓中鲜见。

图片

图六 M15-3后壁朱砂

(二)出土遗物

永和墓群出土随葬品较少,共发掘出土瓷器、铁器、铜器等各类随葬器物5件。瓷器为谷仓罐,铜器为铜簪和铜铃,铁器为师刀。永和墓群出土随葬品较少可能和该墓地流行的丧葬习俗有关,该墓地部分墓葬保存完好,未见施工破坏和人为盗扰痕迹,如M18、M24和M26,这些墓葬均为多室墓,墓室多者达8个,墓室内除人骨外未见任何随葬品,可见少随葬或者不随葬是该墓地的一大特点。

 

图七 永和墓群出土谷仓罐(M4:1、M5:1)

 

图八 永和墓群出土铜簪(M31-4:1)

图片

图九 永和墓群出土铁师刀(M31-2:2)

 

 

图十 永和墓群出土铜铃(M31-2:1)

 

三、初步认识

永和墓群依托山形地势逐层修建,层层叠叠,从堪舆的角度来看,体现了该墓地来龙之气盛,藏风聚气,是这一区域竞相追逐的风水宝地。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明代家族墓地严谨有序、凝心聚力的布局结构和布局理念。该墓群以明代墓葬为主体,基本上保持了明代家族墓地的布局方式,墓葬之间虽然存在多组叠压、打破关系,但是整体营建较为讲究,晚期墓葬尽可能避开早期墓葬,墓葬之间用条石或者石块隔断。

通过此次考古工作,完成了对永和墓群的全面揭露,共清理明代墓葬33座,出土随葬器物5件。该墓群墓葬形制结构为渝西地区所常见,墓葬出土随葬品数量较少,且不见渝西地区常见的随葬品组合,可能反映出该墓地盛行简葬或者不随葬的埋葬习俗。另外,铁质师刀和铜法铃在重庆地区明代墓葬发现极少,而二者同出,可能存在一定使用上的相互关系,这一发现为我们研究墓主人的身份、社会职业以及当地埋葬习俗提供了新的素材。该墓地墓室后壁装饰题材多样,仿木结构牌楼和瓶花交替、组合出现,这些都是对宋代尤其是南宋以来该地区墓葬雕刻题材的继承、简化和创新,部分仿木结构牌楼上的涂朱现象为研究相关丧葬习俗提供了新的材料。

重庆地区明代墓葬多聚集而葬,如璧山生基湾墓群、皂角湾墓群、生基嘴墓群、江津游市峰墓群等,永和墓群规模宏大、墓葬众多、布局严谨,是近年来重庆地区明代家族墓地的又一次重要考古发现,通过与其他相关墓群的比较研究有望为我们理解家族墓地的内部结构、墓葬布局方式及其反映的社会丧葬习俗提供科学支撑。

文稿:郎莉 · 赵滢 · 高磊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