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文化遗产科技化种下充满生命力的种子
——第三届文化遗产保护与数字化国际论坛在京开幕
本报讯 记者孙秀丽报道 9月3—4日,第三届文化遗产保护与数字论坛(2014CHCD)在清华大学举办。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文化遗产记录科学委员会主席马里奥·桑塔纳及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近百家学术机构的学者云集论坛,围绕“翻译:将消逝的遗产带回当代”的论坛主题,讨论遗产“翻译”在认知和传播手段日益丰富的今天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童明康在论坛主旨报告中介绍了中国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和五年实践中的新进展,并通过三星堆、大明宫等案例,演示了考古遗址公园展示与阐释理念与本届论坛主题之间的耦合关系——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设计与建设过程,就像是对遗址作出翻译一样,要努力做到“信、达、雅”,恰如其分地展示与阐释遗址,更好地发挥遗址的社会效益。“再现圆明园”团队的核心成员、北京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院长贺艳说,文化遗产科技化领域还是一个新兴行业,希望这次论坛为它种下一枚充满生命力的种子。
论坛旨在讨论三大议题:遗产本体及其价值和历史环境(翻译什么),新技术怎样用于遗产的研究、保护和阐释(如何翻译),如何实现背景、专业和需求不同的人群之间的沟通(为谁翻译)。参会学者来自文化遗产、建筑规划、考古文博、地理信息、科技传媒、教育科研、文化投资等多个领域,针对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公众共享、多学科研究、新技术应用等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进行了题材丰富的讨论。讨论意犹未尽,主办方又在会议后半程增加了“为谁翻译”的开放性沙龙。大家认识到,研究过程和成果在向学术圈开放的同时,更需重视与大众传播互动,尤其是青少年的遗产教育。6月刚刚参加过“历史其实也有fun儿”夏令营的7位中学生代表在3日重返论坛,展演了他们参加了圆明园夏令营以后对文化遗产的理解,稚嫩生动的解读让参会学者由衷赞叹。
CHCD论坛在2010年推出,每两年举办一次。本届论坛从2013年底开始酝酿,主题设计延续了前两届“中外交流桥梁”的使命,并拓展出文化遗产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等命题。经过近一年预热,通过举办主题沙龙、“我心中的圆明园”概念设计大赛、中学生夏令营、国际班(workshop)等系列活动,让“翻译:将消逝的遗产带回当代”这一概念逐渐渗透到公众视野。2014CHCD论坛同时套开了国际文化遗产记录科学委员会(ICOMOS-CIPA)国际班(workshop),以圆明园西洋楼遗址为工作对象,这也是CIPA首次在中国大陆举办学术活动。
本届论坛由国际文化遗产记录科学委员会、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及美术学院、清控人居集团共同主办,北京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承办。
来源:中国文物信息网
来源:中国文物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