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古迹遗址日起源于1982年4月18日。那一天,在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专业咨询机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于突尼斯哈马马特召开的执行局会议上,有代表提出了设立专门的日子来庆祝世界各地遗产的多样性。这一建议很快通过,自此4月18日成为国际古遗址理事会“古迹遗址日”。第二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号召各缔约国把每年的4月18日设立为“国际古迹遗址日”。今年已经是国际古迹遗产日的第33个年头了。
我国自1993年加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以来,非常重视古迹遗址日的纪念活动。古迹遗址日设立的主要是给予公众参观古迹遗址的机会,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介,以及互联网媒体等新手段的传播方式进行宣传,鼓励公众更大限度地关注和思考文化遗产对自己和社区生活,以及民族文化认同感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多样性和脆弱性的认识,为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做出贡献。
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走马镇的慈云寺遗址是2015年国际古迹遗址日重庆纪念活动的现场。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带领来自社会各个行业的部分公众代表走进慈云寺遗址,意在还原慈云寺遗址考古发掘的过程,向公众展示慈云寺遗址的考古发现,鼓励大家关心近在身边的文化遗产,去感受文化遗产的魅力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带来的乐趣。
慈云寺遗址位于走马镇慈云村三社西侧的山林之中,其“山廻青峰合,溪曲白云飘。僧塔灯常在,杉松叶不凋”,风景甚是优美怡人。我院于2012年对慈云寺遗址展开了专项考古调查、勘探以及发掘工作,综合历史文献,以及在遗址和其僧人墓群发现大量碑刻、题记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可以大致勾勒出慈云寺的历史轨迹:其始建于唐代,历经宋、元、明、清,明代慈云寺兴盛一时,却终毁于战乱动荡的明末。慈云寺遗址考古发掘显示寺庙于清初重建、康熙年间得到恢复,并于乾隆四十六年和五十五年两次扩建,形成现存规模。慈云寺民国尚存,到上个世纪50年代末彻底毁坏。慈云寺逐渐成为废墟,开始了漫长的等待,直到考古人员再次将它重现于世。
自有慈云几复更,历经唐代宋元明。我院的考古工作发现了慈云寺遗址由寺庙基址、围墙、墓群和石桥组成,还发现了一处与慈云寺相关的禅院遗址——竹林院,包括了禅院、墓群和窑址三部分。此次考古工作弄清楚了慈云寺遗址的分布、范围和结构情况。慈云寺遗址应有大小之分,大慈云寺遗址包括慈云寺和竹林院共计分布30000平方米的范围,而小慈云寺遗址则专指慈云寺,分布约在25000平方米。
如来慈心,如彼大云,荫注世界。慈云寺遗址是重庆地区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好的寺庙遗址。现存寺庙基址主要为依山而建的五进建筑台基,整体保存较好,修建于清乾隆年间,主体建筑分布在标号为四号、五号台基上,从东南往西北中轴线上依次为前殿、院落、大雄宝殿以及观音殿遗址,院落两侧接配殿。慈云寺墓群有两处墓地构成,深藏于遗址两侧的山林之中,为宋代至清代慈云寺主持、长老及僧人墓地,有崖墓、石室墓和石围土壕墓三种形制,分布面积约为6600平方米。
慈云寺遗址的考古发现对重庆地区的历史文化研究和补充地方史有相当作用,对川渝地区禅宗文化、宗派传承的研究有着重要作用,对川渝地区佛教考古的研究有着推动作用。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有胜迹,我辈复登临。走马慈云寺的营建从侧面见证着一个驿站到集镇的变迁,体现着巴渝山城建筑的地域特色,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南来北往的客商过往走马,茶余饭后,谈笑风生,留下了无数的民间故事,促进了文化和传统的传承。慈云寺却并没有像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马故事一样活跃在人们的记忆之中,而是渐渐湮灭和沉睡在这多子奇峰的山林曲溪之间。如今,穿谷越岭来到这苍松夹道,青霭虬盘的慈云寺遗址,心中却不再徒生悲凉之感。曙连晴岗,云生宝刹,经翻贝叶,慧启禅心。在那泠泠的菖蒲涧细风之中,慈云寺的生命力依然鲜活,依然鼓舞着搜对涤烦嚣的你和我。4月18日,国际古迹遗址日,只需你随着考古人员静静走进那片无言的遗址,去唤醒那块属于自己的失落净土——慈云深幽,月华如水!
遗址俯瞰
关圣殿基址(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