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灵动之美 ——重庆清代民居的封火山墙初探
灵动之美 ——重庆清代民居的封火山墙初探
发布人:  2022-12-09

说到重庆清代民居,大家第一印象可能就是一级级台地上依山就势、错落有致的平房,搭配着朴素的穿斗夹壁墙或木装板墙、小青瓦屋面等。这是重庆传统民居基本形象不假,但还有不少带有封火山墙的清代民居,它们以灵动的线条丰富了民居的层次、轮廓,成为重庆民居中的一道靓丽风景。

 

一、封火山墙民居在重庆的大致分布

封火山墙又称风火山墙,一般以高于屋顶约1米左右的墙头见著,常见于中国南方硬山式屋顶建筑中,属于硬山山墙的一种变异。封火山墙所以得名,主要因为其最初功能在于防火,南方地区相对北方而言地狭人多,建筑密度较大,为防止隔壁失火殃及自己的住房,需要建高大的山墙隔火。后来逐步演化为一种建筑装饰形式,成为南方建筑的一大特色,在安徽、江西、浙江、福建、广东一带都有流行,并随着明清移民运动逐步向湖南、湖北、重庆、四川等地扩展。

就重庆地区而言,一般采用封火山墙的建筑多为砖木结构,亦有少数石木结构,从建造成本来看都属于比较高昂的,因此多为寺庙、会馆、祠堂等公共建筑。总体而言,采用封火山墙的民居不多,根据田野调查统计来看,主要在一些古镇老街中有集中呈现,如巫山大昌、酉阳龙潭和龚滩、秀山洪安、忠县洋渡、石柱西沱、荣昌路孔、潼南双江等,另外在云阳、开州、万州、巫山、忠县、丰都等地的民居中较多发现,在其他地区则更多是零星发现。

 

双江古镇杨氏民宅封火山墙(网络照片)

 

搬迁前的大昌古镇封火山墙民居(网络照片)

 

二、重庆清代民居封火山墙基本形制

重庆清代民居的封火山墙最常见的位置在正房两端或者厢房两端的实墙,个别在院落围墙,尤其是主体建筑随围墙而建的情况下。从线型来看,主要有直线型、曲线型和弧线型三种。除了直线型比较简洁外,曲线型和弧线型都有一定的变化,从而呈现出多元的形态。

直线型的封火山墙,在洪安古镇、龙潭古镇和大昌古镇等处的民居中都有发现,形制、造型都较简单,此处不作为重点讨论对象。

曲线型的封火山墙,一般有几种造型,包括人字形、阶梯形和人字、阶梯复合型。人字形封火山墙常见的有两种造型,一是人字的两笔直接到底,伸出屋檐;二是人字的两笔在檐部折为水平向或略向上起翘,从侧立面远看如留有笔锋一般。人字两笔的斜度根据建筑屋面的坡度而定,有的线条较直,有的则略带曲度,这通常又与建筑进深有关。阶梯形封火山墙通常根据民居进深尺度分为几级跌落,重庆地区清代民居中常见的是分二级和三级跌落,称为两叠式、三叠式,形如高大的马头,因此阶梯形的封火山墙也称作马头墙。两叠式封火山墙也称为三花式或三滴水,三叠式封火山墙相应称作五花式或五滴水。跌落级数、每级的长度和高度由屋面坡度大小和长度决定,都与建筑的进深尺度有关。上下叠之间多数呈90°,也有部分呈小于90°的锐角。人字、阶梯复合型封火山墙属于人字形封火山墙的变形,主要变化在人字两端收笔的做法,在由斜线折为水平线时做成二层折叠与正立面檐墙相连,侧立面看形如阶梯,这种做法的实例相对较少。

 

搬迁后的大昌古镇人字形山墙民居(网络照片)

 

荣昌火烧屋基碉楼民居两叠式封火山墙

 

黔江濯水樊家大院三叠式封火山墙

 

弧线型的封火山墙从侧立面看其中部的拔檐和脊呈圆弧状,这种造型的封火山墙形如猫伸懒腰、蓄势捕捉猎物或生气、惊吓时弓着背一般,因此在川渝地区也被称为猫弓背或猫拱背山墙。圆弧的形状有的呈标准的半圆形,显得十分圆润,有的上部略平、两端上翘如官帽,有的中部窄长、两端弯曲较大如锅耳,还有的中部弧形分为多段如云纹或花形。因为弧形是一种多变的形态,因此弧线型封火山墙也是变化最多的一种形制。弧线型封火山墙中还有一些特殊形制,如受风水理论影响衍生而来的五行山墙。根据屋主生辰八字来选择山墙形式,五行缺什么补什么,或者根据建筑所处的山形水势、朝向等因素,按照五行相生相克来确定山墙形式。重庆普通民居中有一些这样的实例,但数量不多。

此外,还有少数实例中出现组合式封火山墙,包括拱背形与阶梯形组合、人字形与阶梯形组合等。

 

开州凤顶箭楼拱背形封火山墙

 

涪陵四合头庄园“土”字型封火山墙

 

三、重庆民居封火山墙的细部构造

在初步了解了重庆民居封火山墙的基本形制后,我们继续来看这些封火山墙的细部构造。封火山墙的上部一般由拔檐、瓦顶(有的还包含滴水、勾头等)、檐脊(含脊吻)、墀头等组成,这一部分往往是封火山墙装饰最华丽之处,尤其是檐脊及脊吻、墀头部分,通常会用到灰塑、彩绘、砖雕等多种传统装饰工艺手法。

从使用材质来看,山墙顶端拔檐一般以砖或者片石砌筑,瓦顶使用小青瓦或者筒瓦,有的也使用灰塑做成瓦顶示意,檐脊叠瓦成脊或灰塑做脊,脊吻多为灰塑或泥塑,有时表面施青花瓷片装饰,盘头、墀头表面多为灰塑装饰。

从形态来看,一般情况下,无论是人字形、阶梯形还是拱背形封火山墙,其瓦顶都是两面坡,檐脊多为清水灰脊,部分阶梯形封火山墙最高一层脊上有中堆,檐脊端头多有脊吻。但在璧山谢氏民居的封火山墙上,我们看到了一些特殊之处。首先,它的封火山墙有两种形制,一种是拱背形,一种是三叠式阶梯形。在阶梯形封火山墙上,它打破了常规两面坡瓦顶的形式,使用的是类五脊顶,在端头除了正脊有脊吻外,两个垂脊亦有脊吻。脊吻的造型往往是封火山墙的点睛之笔,重庆地区民居中常见的封火山墙脊吻为灰塑的卷草或鳌鱼,极个别有用吻兽或朝笏的,如黔江的草圭堂,三叠式马头墙用叠瓦脊,端头使用一片瓦片反放,做成朝笏样,代表了屋主志向高远。在脊吻之下的盘头、墀头及瓦顶下部,通常也是建筑装饰的重点部位,但重庆普通民居封火山墙中这一部分多数是留白的,仅有少数施以彩绘、灰塑,如云阳桑坪邓氏民居,其封火山墙瓦顶下部施以灰塑斗拱和彩绘,墀头部分也有灰塑;凤鸣彭氏民居群的彭家老屋、石榴园院子和彭家四合院子的封火山墙瓦顶下部施以彩绘,在盘头和墀头部位均有灰塑。

 

广普谢氏民居封火山墙的类五脊顶

 

草圭堂后厅封火山墙的朝笏吻

 

桑坪邓氏民居山墙的灰塑斗拱、彩绘

 

从做法来看,以阶梯形封火山墙为例,其檐脊两端起翘的方式有至少三种。一种是在脊下加四角墩或六角墩,将檐脊和脊吻抬升起翘,下方的瓦头、滴水和拔檐仍保持水平;第二种是将拔檐以下的墙体逐步升起,使拔檐、瓦顶(包含瓦头、滴水)、檐脊一并抬升,再加上夸张的脊吻,使得整个山墙的线条更富有变化,接近于五岳朝天式山墙的形象;第三种是整体均保持平直,只在脊吻部位做升起,形成一种起翘的示意。

 

四、重庆民居的封火山墙与其他地区民居对比

对重庆民居的封火山墙基本形制和细部构造特征有了一定了解后,我们来与其他地区类似形制的民居进行一番对比。

从总体风格来看,重庆民居的封火山墙都比较简朴,极少有特别繁复的装饰,显得不那么“讲究”,这与重庆地区民居重实际、轻装饰的整体风格相一致。从文化氛围来看,重庆地区偏居一隅,对传统文化中积极追求仕途、附庸风雅的那一套似乎没有那么热切,这一点体现在封火山墙上,在重庆的封火山墙中看不到江浙、皖南那种印斗式脊吻,连朝笏式脊吻都比较少见,更多的是卷草纹和鳌鱼纹。

 

小官山卢聚和大院封火山墙的卷草纹脊吻

 

徽派建筑马头墙上的印斗式脊吻(网络照片)

 

从造型来看,重庆民居中的人字形、阶梯形以及拱背形封火山墙均能在江浙、安徽、福建、广东等封火山墙发源地找到似曾相识感,但还是有不少差异的。例如,重庆民居的人字形山墙线条简洁硬朗,不像广东人字山墙的屋顶和三角形山墙呈现不同夹角,也没有江浙、福建等地人字山墙的观音兜或类观音兜;重庆的阶梯形山墙普遍线条平直,相邻两叠之间多为直角,端头起翘幅度较小,既不像安徽地区阶梯形山墙的端头多使用印斗、朝笏,也不像浙江等地马头墙上下叠之间的锐角;重庆的拱背形山墙两档的比例特别悬殊,都是中间的弧线特别长,第二档特别短,多数到圆弧底部即开始起翘收尾,与广东的镬耳墙、福建的马鞍墙虽然同属弧线型山墙,但形象完全不同;另外,重庆还出现了连续起拱的拱背形山墙,在江浙、岭南和闽南都是见所未见的。

 

荣昌碉楼房子的拱背形封火山墙

 

开州萧家箭楼连续起拱的拱背形封火山墙

 

岭南地区的镬耳山墙(网络照片)

 

福州地区的马鞍墙(网络照片)

 

五、重庆封火山墙民居兴起的原因分析

众所周知,重庆传统民居主流是穿斗梁架、悬山式屋顶的土木结构建筑,硬山顶建筑在其中所在比例极小,这主要与建筑材质有关。重庆地区以山地环境为多,夯土、木材都是易得的建筑材料,相比石材开采、青砖烧制更便捷,故本地传统民居都以土木结构的悬山建筑为主。直至明清以降才兴起了硬山顶封火山墙民居,简要分析原因如下:

(一)建筑主材的变化

根据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的《中国人口史》研究成果,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在明代有一个大幅增长,后面虽然随着明清之际自然灾害和连年战争人口有些回落,但很快又重回高峰,并达到4.3亿的历史高峰。人口激增对住所的要求也随之增多,再加上战争对原有建筑的破坏,更加剧了对建筑主材——木材的需求。而同时期因为要养活更多的人口,到处砍伐树木、开荒种地,再加上其他方面如冶炼、制盐等行业的发展,同样需要大量木材作为燃料,木材短缺成为社会上一种无法忽略的事实。反映到建筑上,这一时期建筑斗拱变小,由承重构件逐渐演变为装饰构件,柱径变小等等,可能都是应对木材紧缺的举措。也是在同一时期,砖、石等其他材料大量应用到建筑中,作为围护结构,南方地区因为历史上多次人口南迁,地少人多,房屋密集,顺势开始使用砖、石建起高大的封火山墙来防火。重庆地区兴起硬山顶封火山墙民居与前述社会大背景不无关系。

(二)移民文化的影响

明清时期,大量移民进入重庆,根据各地县志、乡土志、族谱等文献记载,结合口述史材料,可知移民多来自江西、广东、福建、湖广等地。移民带来了各地的技术和文化,其中也包括建筑技术和艺术,江西、广东、福建等地正是封火山墙建筑的发源地,这一标志性元素也随移民进入了重庆腹地。长江及其主要支流沿岸是早期移民停留甚至定居的地方,封火山墙民居便开始在这些地方落地生根。同时,明清时期也是三峡盐业发展的高峰时期,随着盐业运输、商贸往来,在三峡地区和巴盐古道的古代交通节点上南北商贾来往、长期居住,也带动了文化的交流,各地的建筑文化元素自然随之传入。

(三)社会经济的发展

从建筑成本来说,砖木结构建筑尤其是工艺复杂的砖木建筑比一般的土木结构建筑要耗费巨大。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得到空前发展,水陆交通要道上的商业市镇逐渐兴起,社会财富和百姓财力都有大幅增长,有条件修建砖木结构的深宅大院。装饰繁复、技艺精湛的封火山墙民居不再只是移民的身份,而且某种程度上逐渐成为了富商大户显示财富和身份的衍生物,成为当时商业市镇上的一种新风尚,就是今天我们在古镇老街上多见封火山墙民居集中分布的原因。

 

六、结语

重庆民居中的封火山墙常见的是人字形、阶梯形和拱背形,既保持了移民文化的特色,在整个风格、造型特点上也融合了本地的文化特质,形成了具有重庆特色的封火山墙。重庆的封火山墙民居在数量上不占优势,但恰恰因为稀少而更令人惊艳,它们为朴素的重庆民居增添了一抹亮色,是我们领略重庆民居建筑之美的钥匙。

 

参考文献:

1.李先逵:《四川民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

2.季富政:《三峡古典场镇》,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

3.曾宇:《川渝地区民居营造技术研究》,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图文:孙慧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