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枇杷山话旧
枇杷山话旧
发布人:  2023-03-13

一、枇杷山、盐锅骑石、仙人山、神仙洞、神仙洞街、王园

 

重庆渝中区有“枇杷山”,有“枇杷山公园”,公园内有王陵基公馆旧址楼一座、红楼一座。因民国时期王陵基占据今枇杷山公园一带,所以官方及民间皆称此地为“王园”。当年“王园”并非枇杷山。

在“中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三月军事委员会军令部第四厅绘制”的《重庆市区街道图》[1]中(图1),“枇杷山”和“王园”是两个地方。“枇杷山”在“苏使馆”位置,即今重庆市人民医院位置。“王园”即今枇杷山公园地。至于枇杷山又名“琵琶山”,笔者认为是臆说,无历史文献依据。

1955年,王陵基公馆旧址成为重庆市博物馆(下简称“重博”)办公楼、重庆自然博物馆(下简称“自博”)办公楼,现为重庆市艺术创作中心。

 

图1 1946年《重庆市区街道图》(局部)枇杷山、王园位置

 

另外,在1939年、1940年、1941年出版的《最新重庆街道图》“枇杷山”“神仙洞”“盐锅骑石”位置示意图[2]中,“枇杷山”在“盐锅骑石”西坡下方,即今重庆市人民医院位置(图2、图3、图4)。 

 

图2 1939年《最新重庆街道图》(局部)枇杷山、盐锅骑石、神仙洞位置

 

图3 1940年《最新重庆街道图》(局部)枇杷山、盐锅骑石、神仙洞位置

 

图4 1941年《最新重庆街道图》(局部)枇杷山、盐锅骑石、神仙洞位置

 

所谓“盐锅骑石”(图5),是一口煮盐的大铁锅底朝上扣在一方形石柱上,位置在今人民医院住院部内。当年,“盐锅骑石”是重庆郊区一景,今已不存。 

 

图5 “盐锅骑石”

 

1946年1月《重庆市街道详图》“枇杷山”“神仙古洞”位置示意图[3]中(图6),“枇杷山”在“神仙洞街”(今枇杷山正街)西坡路下(即今重庆市人民医院位置)。图中“枇杷山”东上坡紧邻有“仙人山”,应在今枇杷山正街“少林堂”北面。

也就是说,“神仙洞街”自西向东上坡,依次有“枇杷山”“盐锅骑石”“仙人山”“神仙洞”。

今天,枇杷山公园几乎就是枇杷山的代称,也几乎无人知道“枇杷山”曾在在枇杷山正街西坡路下。枇杷山正街是一条陡坡,面向江边一面,九十年代以前沿街都是平房,从街面看到的是平房,但它们却是吊脚楼,一根根长“木棍”支撑着平房,吊脚楼之间有石梯坎,下行有小路可走到菜园坝。

 

 图6 1946年《重庆市街道详图》(局部)枇杷山、仙人山、神仙洞位置

 

二、神仙洞、神仙洞街

 

枇杷山公园有“神仙洞大门”指向标(图7),为何叫做“神仙洞大门”呢? 

 

图7 枇杷山公园内“神仙洞大门”指向标

 

民国时期,从“王园”及王陵基公馆旧楼步行下到神仙洞街(今枇杷山正街),需下近百级石梯坎走到街上。今公馆旧楼左前方数十米处有石梯坎,穿过博物馆家属区,该石梯坎很有可能是当年进出“王园”必经之路(图8)。

 

图8 公馆旧址左前方数十米处的石梯坎

 

“神仙洞”(图9)在哪里呢?笔者曾询问过枇杷山后街的几位老人,答曰,“神仙洞”即枇杷山后街原印制一厂(现“一厂影视”)内的防空洞。这个说法不正确,因为民国时期的地图都将“神仙洞”的位置绘在神仙洞街北,而原印制一厂在枇杷山后街,是在神仙洞街南。

 

图9 1897年重庆城内的神仙洞大门与道士

 

图9是立德夫人于1897年在重庆拍摄的。[4]立德夫人(Mrs  Archibald  Little,1845—1926)在1887—1907年间与立德在中国生活,其中部分时间居住在重庆。立德夫人著有《亲密接触中国》(1899年出版)。

笔者认为“神仙洞”的位置应在今枇杷山正街70号院(“四庆超市”旁)内略靠后、略高处。从“王园”步行下到神仙洞街,应从神仙洞一侧经过,再到街上。

“神仙洞”今不存,笔者推断,其拆除时间当在1952年修建中共重庆市委枇杷山办公楼时。当年重庆市建设局在今枇杷山正街70号及“四庆超市”地带开设采石场,办公楼竣工后,采石场底部已与枇杷山正街路面持平(图10),而在70号院内靠后高处的“神仙洞”当然就拆除了。另外,笔者在院内石壁上发现有一洞(图11),不知与“神仙洞”有关否。

 

图10 枇杷山正街70号院内,当年采石场留下的垂直岩壁,岩壁底已与街面持平

 

图11 枇杷山正街70号院内石壁上的洞口

 

当年修建中共重庆市委办公楼时,其地点叫做“神仙洞王园”,自1951年至1953年办公楼建成,地点并不叫“枇杷山”。1954年底,西南大区撤销,市委机关由枇杷山迁至上清寺,将“王园”作为人民游乐的公园,既然是公园,总要有一个名字,于是“枇杷山公园”就诞生了,“神仙洞街”西坡下的“枇杷山”就 “搬到”现址了,而“神仙洞街”就改成“枇杷山正街”了。

 

三、枇杷山正街上的七座民国时期公馆

 

枇杷山正街(原神仙洞街)上的七座民国时期公馆,即:1、王陵基公馆旧址(图12)、2、红楼(图13,在枇杷山公园内);3、无名公馆(原在三院内,已拆除);4、无名公馆(在原“重博”内,已拆除);5、“戴笠神仙洞公馆及军统办公室旧址”(图14,在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内下,简称“考古院”);6、李宗仁官邸(图16,在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内);7、曾子唯公馆(图17)。

王陵基公馆旧址,1954年西南大区撤销后,西南博物院从牛角沱的“状元府”迁至枇杷山,该公馆即作为“重博”的办公楼。楼下是文物修复室、会议室等,二楼是馆长办公室和历史部(古代、近现代)、自然部办公室。没有三楼。由二楼木梯而上,有所谓“阁楼”三、四间,图片资料室、馆刊编辑室等在此。现在我们看到的该公馆是三层楼,那是因为1990年自然部从“重博”分离出去单独建馆——重庆自然博物馆(下简称“自博”),市文化局将王陵基公馆旧址划拨给“自博”作为行政办公楼(“自博”的陈列馆在北碚)。“自博”在维修该旧址时,增加了第三层。现使用者为重庆市艺术创作中心。2016年公布为渝中区文物点。

 

图12 王陵基公馆旧址

 

红楼位于枇杷山公园南侧,西式两层小楼,建于抗战时期,为王陵基旧居。1949年12月中共重庆市委接管“王园”做机关驻地。红楼曾为枇杷山公园行政办公室,2016年公布为渝中区文物点。

 

图13 红楼

 

无名公馆,在原“三院”(今人民医院)内,已拆除。今考古院职工宿舍楼处,以前是“重博”单身职工宿舍楼。当年的“三院”与“重博”之间是以夹竹桃为界,一条小径从夹竹桃间穿过,博物馆职工即可由此小径去医院看病。当年单位与单位之间的界线,并不像现在这样严格、森严,那时全民所有制单位有一句流行的话,叫做“人都是国家的”,房子、地盘就更是国家的了。“重博”女职工林梅侠即分配住在三院的“无名公馆”内。该公馆为平房,屋檐下有两圆柱,端庄雅气。由小径去医院,必经“无名公馆”门前。但笔者未见该公馆的图片。

这里要说说上述的第4“无名公馆”,即在原“重博”内,已拆除。该公馆一楼一底,砖木结构,灰色面墙,底层是“瓜米石”地面,二楼是木地板地面,二楼有“回廊”,该公馆小巧玲珑,别致幽雅,“重博”老职工都说,该公馆是枇杷山上最漂亮的一座公馆。笔者认为,该公馆应是传说中的“戴笠公馆”。遗憾的是,该公馆未见图片留存。该公馆是“重博”的文物库房之一,历代珍贵的书法、绘画和青铜器藏品即保管在该公馆内,例如书画藏品中元代的《仙山楼阁图扇面》、明代唐寅临摹的《韩熙载夜宴图卷》、明代王宠的《行书白雀寺帖》、清代郑板桥的《行书诗轴》、现代齐白石的《山水十二条屏》等等。青铜器藏品中有战国时期巴人的“图语印”、“犀牛带钩”等等。上世纪九十年代中,该公馆并非文物保护单位,“重博”因修建图书资料室及文物修复室大楼,将该公馆拆除。后来,原“重博”的古代史部(考古队)从“重博”分离出去,单独成立“重庆市文物考古所”,考古所又将原“重博”的图书室、文物修复室楼拆除,新建了文物修复部楼。

今所谓的“戴笠神仙洞公馆及军统办公室旧址”(图14),是渝中区文物保护点。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此楼又曾作为“重博”的行政办公楼。八十年代,笔者曾问过“重博”古代史部主任董其祥先生(1924—1991),人们都说此楼是“戴笠公馆”,确实如此吗?董老师亲口对我说:“不是的,这栋楼房是民国时期一位叫做韩平成(音)的银行人士的私宅,建好后,还未使用,1949年底新政权诞生,收归公有。”西南博物院从“状元府”迁至枇杷山,这座私宅就作为“重博”的文物库房,织绣品、古墨、民族文物等藏于此。至于为何将此楼定为“戴笠神仙洞公馆及军统办公室旧址”,笔者就不得而知了。

 

图14 戴笠神仙洞公馆及军统办公室旧址

 

再说说考古院门卫岗亭旁边的两座木结构小楼(图15)。两小楼为原中共重庆市委秘书们居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左边的小楼楼下居住者为卢寄萍(特型演员、邓小平的扮演者卢奇之父,1972年至1978年任“重博”党支部书记)。楼上为“重博”保管部编目室。当年这类建筑是没有空调的,冬冷夏热,雨天潮湿,现在价值数千万元的唐、宋古琴,当年就是在墙壁上钉个长铁钉,古琴就挂在钉子上。因卢寄萍家在楼下,烧火做饭,对楼上的文物安全不利,“重博”多次向市文化局反映,因卢寄萍已调其他单位,后来就搬家了。

 

图15 原重庆市委秘书住小楼

 

李宗仁官邸(图16)在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内,共三层,砖混结构,原为川军将领郭勋祺公馆,抗战期间李宗仁来渝时曾驻此。李宗仁官邸曾作为重庆图书馆行政办公楼使用,1984年两路口新馆建成后,该官邸楼下是图书馆技术部办公室,楼上作为单身宿舍使用。

 

图16 李宗仁官邸

 

曾子唯公馆(图17),建于1936年,在今重庆市人民医院内。曾子唯为川军将领,后经商。抗战期间国民政府买下此楼,1938年1月至1946年5月作为苏联驻华大使馆使用。

 

图17 曾子唯公馆

 

四、考古院大楼前的路和枇杷山上随处可见的条石垒壁

 

考古院大楼前有柏油路,上可通枇杷山公园的“神仙洞大门”,下可达枇杷山正街,但这是1952年修建中共重庆市委枇杷山办公楼(图18)时修的路,民国时期并无此路。

建筑家陈明达设计市委办公楼时,即设计了从王陵基公馆旧址(重庆市委书记曹荻秋居此)到枇杷山正街的路。该路从“神仙洞大门”而下,经办公楼,再转弯,到达枇杷山正街,这就可以通车了,而当年从“王园”到神仙洞街是需走石梯坎而下的。

整个渝中区半岛,是一座巨大的磐石岛,地下是坚硬的青石。我们今天可以看到,考古院大楼前的石梯坎、院大门外路边的条石垒砌堡坎、“重博”家属区的石梯坎、枇杷山公园内盘山弯路边的条石垒壁(“王园”时期没有今公园范围内的盘山路),还有“重博”家属区楼后岩壁、枇杷山正街70号院后垂直的条石垒壁,都采用了大量条石(图19-23)。这些条石,都来自当年重庆建设局开设的采石场,这个采石场就在枇杷山正街路边,即在“重博”家属区楼后岩壁下、枇杷山正街70号及原城区供电局院内,总长达百余米。市委办公楼竣工后,采石场也就完成了使命,采石场的底部,已与枇杷山正街路面持平,成了空旷地带,后来在此修建了一些平房。现在则被高楼遮挡,地形原貌已不可辨。  

 

图18 原中共重庆市委枇杷山办公楼旧址

 

图19 石梯坎 

 

 图20 石垒壁

 

图21 石垒壁

 

 图22 石垒壁

 

图23  石垒壁

 

五、由考古院大楼说到原重庆市博物馆陈列大楼

 

今考古院大楼,1955年至2005年间是“重博”的文物展品陈列大楼(图24)。

 

图24 原“重博”陈列大楼

 

1951年“西南博物院筹备处”成立,院址在中华路商检局内(市29中学附近)。徐中舒、冯汉骥为正、副院长,邓少琴为秘书。1952年迁往桂花园状元府新院址。1954年底西南大区撤销,市委机关由枇杷山迁至上清寺,“当时的市委在曹荻秋主持下,经过研究,仍然按照小平同志原来的意见,把‘王园’分别交给了重庆市博物馆(西南博物院)和枇杷山公园管理处”。(张文澄《中共重庆市委在枇杷山的时候》,载《重庆文史资料》三十二辑)。1955年6月西南博物院改组为重庆市博物馆,北碚的自然陈列馆改称为“重庆市博物馆北碚自然陈列馆”。存于状元府的文物搬进枇杷山的“重博”。至2005年,“重博”藏品达16万余件,并形成诸个藏品系列。2005年,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博物馆)建成开馆,枇杷山上的“重博”全部藏品搬至三峡馆。

2005年“重博”闭馆前,陈列大楼的一楼陈列展品是汉代石刻(如车马出行画像石)、汉代石棺、汉代画像砖等等。二楼陈列陶瓷器、书画、青铜器及战国巴人“船棺”。三楼往往作为临时陈列厅,如引进的法国图卢兹拉贝博物馆藏油画,北京徐悲鸿纪念馆的徐悲鸿作品,等等。也陈列过近现代革命文物。

“重博”时期一、二、三楼展厅是可见“格柱”的(图25),但当年重庆市委办公楼内并非此样,是为了便于展品陈列和观众参观博物馆,才将原隔墙打通的。

 

图25 原“重博”二楼展厅

 

今考古院大楼前的平坝花园,五十年代“重博”时期,曾露天展出过汉代画像砖(图26)、清代铜塔(图27),该铜塔原在江津城隍庙,五十年代由“重博”收藏。“重博”还曾在枇杷山公园的“红星亭”下室内搞过展览。

 

图26 原“重博”楼前的“汉砖台”

 

图27 原“重博”楼前的清代铜塔亭

 

考古院大楼前的一对石狮立于石梯坎左右(图28),五十年代初石狮在重庆市京剧团门前,重庆市委枇杷山办公楼建成后,将石狮移至此。   

 

 

图28 原“重博”楼前的石狮

 

距右石狮五米处曾露天陈列有清代铁炮(图29)一座,尤其受孩子们喜欢,常常爬上铜炮骑着玩。铁炮现陈列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城市之路”厅。

 

图29 原“重博”楼前的清代“三将军”铁炮

 

“重博”前关羽铜像(图30),原在较场口关帝庙内,1959年移至重庆市博物馆前,露天陈列,像前为斜面雕龙汉白玉墀。关羽铜像今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壮丽三峡”厅。

 

图30 原“重博”楼前的关羽像

 

现在考古院大楼前平坝花园有铁栅栏“围墙”,但在九十年代以前是没有的,市民可自由在此游玩,后因安全问题,九十年代中期始设铁栅栏。

考古院大楼的“前楼”共三层,其三楼是当年“重博”自然部的恐龙陈列室,多年来恐龙骨架标本陈列深受观众尤其是少年学生欢迎。现在的三楼则是“枇杷山书院”。二楼是“重博”的“外宾接待室”,也是“重博”全馆职工的大会议室。

考古院大楼后、公园内,即在王陵基公馆旧址与红楼之间,有一排平平房,是“王园”内的老房子,1955年后为“重博”职工宿舍,即所谓“竹林平房”,有七间,人戏称住此者为“竹林七贤”。该平房曾作为重庆市委的办公地,原重庆市委副秘书长徐雄(?—2021)在1949年随西南服务团来渝后,在市委工作,其办公室即在该平房。

前面说过,曾有一句流行的话叫做“人都是国家的”,房子、地盘就更是国家的了。如“重博”与枇杷山公园的关系,即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王陵基公馆旧址(“重博”办公楼)和“竹林平房”就在公园内。旧址前有“紫薇园”,五、六十年代这里是一片平地,是“重博”的,1960年至1962年间的“困难时期”,“重博”职工曾在此种菜,而八、九十年代,这里又是公园的“茶园”。枇杷山公园内有“枇杷山庄”,是2003年建成的,此前“山庄”是重庆话剧团所在地,有围墙与公园相隔,但有门,人们可以进出公园,也可以进此门下行走到金刚塔、观音岩。

以前,枇杷山上的单位有“重博”、公园、话剧团、微波站(在公园内)及“军产房”(现仍在),它们的关系是“交叉”的。现在仍是这样,游客到公园去,必须经过考古院(常有游客在考古院门口问公园怎么走?),晨练的人们必须待考古院开门才能去公园。“山庄”的住户外出也要经过公园、考古院两道门。

考古院大楼前的路对面,即枇杷山正街70号居民楼顶,九十年代中“重博” 曾在此辟有收藏品交易市场,之所以在此设交易市场,是因为当年外国旅游团来重庆,往往会到“重博”参观、购物,也到枇杷山正街的“少林堂”即私营的“重庆民间中医药博物馆”参观、购物。那时人们称外国旅游者为“外宾”, “重博”一楼右端就辟有“外宾服务部”,“外宾”们在此欣赏“铜洗(盆)喷水”的表演,并购买书法、绘画、玉器、汉代画像砖拓本等现代艺术品。“外宾”们参观完“重博”后,即到该楼顶交易市场参观、购物。大约经营了三年,该市场关闭。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渝中区文管所徐晓渝、刘莲,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退休老人龚廷万、蒋维亮,重庆图书馆蔡兵等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注释:

[1]转引自何智亚编《重庆老城》17页,2010年,重庆出版社。

[2]转引自《重庆历史地图集》第一卷,2013年,中国地图出版社。

[3]转引自《重庆历史地图集》第一卷,2013年,中国地图出版社。

[4]转引自杨宇振著《历史与空间:晚清重庆城及其转变》,重庆大学出版社,2018年,379页。

图文:胡昌健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