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展览赏析(一)|春秋不朽——重庆古代墓葬复原陈列
展览赏析(一)|春秋不朽——重庆古代墓葬复原陈列
发布人:  2023-10-13

“三馆一院”是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新时代新背景下推动优秀历史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建设项目,由重庆考古虚拟展示体验馆、重庆考古标本陈列馆、重庆故事馆和枇杷山书院组成,已于2022年9月底成功落地并运行。其中重庆考古标本陈列馆借助我院考古资源和透明标本库房项目为依托,以“半藏半展”为理念,兼具文物保管、社会教育、文化传承三大功能,利用渝中区枇杷山片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地理优势,开展“陈列展示重庆市重要出土文物标本”的项目工作。为业内专家、社会文物爱好者提供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为青少年提供探知巴渝文化的研学基地。

《春秋不朽——重庆古代墓葬复原陈列》是重庆考古标本陈列馆的三大常设展览之一。该陈列以重庆地区各时代墓葬出土实物为基础,以时间为脉络,向大众展示了重庆地区千百年来墓葬形式的变化,是西南地区唯一一个以考古发掘出土墓葬及墓葬复原为主要内容的展览。

 

展览简介

 

生与死,是与人类同龄的亘古话题。“事死如生,事亡如存”,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遵循着这样的传统丧葬礼仪。在重农意识主导下的华夏五千年中,大地是人死后的最终归宿。

渝水巴山,濯濯巍然,代代先民在此留下了无数珍贵的文化遗产。墓葬作为古人身后的栖身之处,是考古发掘中最重要的遗存之一,其中体现的葬制、葬俗和审美等,不仅勾勒出重庆地区古代先民真实的生活图景和丰沛的精神世界,还折射出浓厚的宗族伦理观和强烈的阶层差异性,是探秘古代社会形态的重要物质材料。

本陈列以时间为脉络分为先秦、汉至六朝、唐宋、元明清四个单元向大众展示了各个时期丧葬形制的变化和发展,以及透过墓葬形制折射出的不同时期民众的丧葬观念和信仰。

 

展厅一览(1)

展厅一览(2)

 

先秦时期

我国至少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开始便已经出现了“墓葬”的萌芽;新石器时代早期,出现了明确的“墓葬”。通过考古发现,重庆迄今为止时代最早的墓葬是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巫山大溪文化墓葬。

考古资料显示,新石器时代至战国、秦,重庆地区持续流行竖穴土坑墓,墓坑形状有长方形、方形、圆形、椭圆形、甲字形、不规则形等。新石器时代的竖穴土坑墓较小而浅。随着棺椁制度的发展,东周时期开始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墓葬。

巫山柏树梁子34号墓(新石器时代)

 

巫山大溪遗址159号墓(新石器时代)

 

巫山大溪遗址640号牛骨坑(新石器时代)

 

汉至六朝时期

公元前316年,秦并巴蜀,随后设置巴、蜀二郡。此后,重庆地区的经济社会开始发生变化,大约至西汉中期,巴文化基本融入中原汉文化,考古发掘了数百处汉至六朝时期的遗址和墓地,出土了大量的文物,见证了这段辉煌的历史。

 

木椁板(西汉)

 

 

砖室墓复原陈列正视角(东汉)

 

砖室墓复原陈列侧视角(东汉)

 

石室墓墓门(蜀汉)

 

唐宋时期

重庆地区的唐代墓葬数量较少,在奉节、万州、渝北等地有发现,有土坑墓、土洞墓、砖室墓等。墓葬规模普遍较小,开始出现仿木构的砖砌建筑。

重庆地区的宋墓数量较多,有土坑墓、石室墓、崖墓、岩棺墓和砖室墓等。石室墓是最为常见的形制,主要分布于渝西、重庆主城和渝南一带。石室墓内的雕刻装饰丰富精湛,雕凿精美的仿木结构和植物花卉、四神、瑞兽仙禽、武士文吏等装饰题材,是宋代艺术、服饰、建筑、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实物再现。

本陈列整体复原了2座宋代石室墓,平铺复原了2座宋代石室墓,分别是骑龙桥的2号、5号宋墓,中医院1号宋墓,莫家大坡5号宋墓。骑龙桥的两座宋墓为夫妻合葬墓,墓内皆为仿木结构,模仿人们生前居住的房屋,能够展示宋代房屋的建筑结构及形制;中医院和莫家大坡的两座宋墓则以雕花见长,雕刻精美、繁复,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能够一窥墓主人生前的审美、信仰与追求。

 

荣昌骑龙桥2号石室墓墓室复原(宋)

 

南川中医院1号墓后龛(宋)

 

中医院一号墓东壁(宋)

 

中医院一号墓西壁(宋)

 

元明清时期

元末明初、明末清初的两次大移民促成了川渝地区人口“五方杂处, 俗尚各从其乡”, 对巴渝文化的演变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重庆地区元代墓葬发现极少,所见有石室墓、砖室墓。明代以石室墓为主,但墓室较宋代明显缩小,多仅容一棺。墓地规模一般较大,多以家族墓地为主,出现大量多室合葬墓,排列紧密,往往随葬买地券、镇墓券等。清代墓葬一般规模宏大,雕刻精美,一般立有石碑楼,装饰雕刻由过去的墓内转移至墓外,题材更加生活化。

这一单元陈列了凌阁堂明代壁画墓中出土的壁画和清墓外的碑刻。壁画墓在重庆地区极为少见,且因为重庆地区空气湿度较高,对壁画的保存极为不利,因此凌阁堂明墓出土的壁画极为珍贵。其色彩至今仍鲜艳夺目,壁画内容包含有仙鹿、仙马、侍女、三足金乌等具有神话色彩的图案,体现了墓主人对升仙的向往与追求。

 

永川区凌阁堂明代壁画墓—仙鹿

 

永川区凌阁堂明代壁画墓—捧盘侍女

 

掩埋于地下的墓葬穿越了数千百个春秋,默默无声地诉说着真实的历史。通过对重庆地区考古发掘古墓葬的复原展示,从中能一瞥古代精湛高超的工匠技艺,感受天马行空的想象,更能从中领悟到先人看待生死的超然豁达、对于来世的美好祈愿。

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向来不喜直言生死,但在中华的文明里,死亡并非冷酷决绝,它意味着另一个世界、另一种生活,或者新一轮生命的开始......

图文:戴胜男 吴梦玲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