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唐宋时期忠州桂溪县置废考
唐宋时期忠州桂溪县置废考
发布人:  2023-11-21

由唐至宋,四川地区的州县历有置废,反映在县级政区上,具有阶段性和地域性减少的特点。以唐天宝十二年(753年)与宋元丰八年(1085年)为例,在唐宋两代所共有的四川地域内,唐代设有县级政区的数量为234个,而宋代仅174个(不包括县级军、县级监及尉司这种特殊的县级政区),减少了60个[1]。其中,忠州桂溪县的置废与荔枝驿道的兴衰呈现出强烈的关联性。

桂溪县,《太平寰宇记》记:“(忠州)西一百三十九里。旧五乡,今三乡。本汉临江县地…唐武德二年(619年)分临江地于此置清水县,属临州。天宝元年(742年)以陇右有清水县,名同,改为桂溪,以县界桂溪为名。容溪水,在县南三里,西流入垫江界。”[2]《太平寰宇记》作者乐史初仕南唐,后以现任官举进士入仕北宋。该书编撰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年),当时桂溪县尚未拆撤,因此书中关于桂溪县的记载应当是可信的。唐长安四年(704年)《大周故濮州司法参军姚府君墓志铭》中有“调补忠州清水尉”的录文[3],也佐证了唐初设有忠州清水县的文献记载。

关于桂溪县治所在地,今人讨论不多,或曰今忠县拔山镇[4],或曰今垫江县高安镇[5]。《大清一统志》记载:“桂溪废县,在垫江县东北。<寰宇记>:‘县在忠州一百三十九里。唐武德二年分临江地,于此置清水县。天宝元年以陇右有清水县改此为桂溪,以县界桂溪为名’。<九域志>:‘熙宁五年省入垫江’。<旧志>:‘在今县东北三十余里’”[6]。从《太平寰宇记》记载看,容溪水是定位县治的关键。同书“垫江县”下记载:“容溪水,在县南十里,西流。”《清史稿》记载:“龙溪一名溶溪,即古容溪,自垫江入,南流入大江。”[7]结合文献及今天的地理看,容溪水应为高滩河以下的龙溪及其支流统称。除容溪水作为参照外,桂溪县与忠州、垫江、梁山的方位、距离也为我们确定其地方提供了重要指征。《太平寰宇记》中“桂溪县”下“(忠州)西一百三十九里…(容溪水)西流入垫江界。”;“梁山军”下“(梁山军)南至忠州桂溪县界四十三里。…逢溪山,在县南八十步。水西南流入忠州桂溪县界。”以上指明了桂溪县位于忠州以西、垫江以东、梁山军以南,县治位于龙溪河以北三里。

古代县治除战争等原因外往往在场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废县后除了发生不可逆的自然环境改变,也会作为场镇继续延续下去。因此,综合上述分析,结合卫星影像图及老地图,笔者判断桂溪县治位于今天垫江县周嘉镇,这与《大清一统志》记载以及《中国历史地图集》所标注的清水县方位大致吻合[8](图一)。从垫江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录的崖墓看,南华山西侧龙溪河所在的谷地沿龙溪河分布着大量的崖墓,说明汉至六朝时期周嘉镇所在的龙溪河谷地已是古人交通往来的重要通道(图二)。

 

图一 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山南东道、山南西道行政区划图

 

图片

图二 20世纪70年代的周嘉镇卫星影像图

 

有唐一代,巴蜀地区新置州、县最多的是高祖朝,数量分别达到32、66个。尤其是武德四年(621年)之前,新置了大量州县,此后则置废并举、以废为主。这一时期的州县置废与当时巴蜀地区的政治、军事形势密切相关。隋大业十三年(617年)底,李渊攻占长安后,为了控制富庶的山南、剑南地区,“遣书发使,慰喻巴蜀”,隋王朝署任的郡县官吏、酋豪渠帅争遣子弟入见,李渊“为之割置州县以宠禄之”,因而造成州县数量大增。据统计,唐初在巴蜀地区新置的州县主要分布在今岷江上游、汉水上游、青衣江上游及四川中东部的沱江、涪江、嘉陵江、渠江流域和长江三峡地区,这些地区正是蛮獠、羌等少数民族及方隅豪族集中的区域[9]。与此同时,对这些区域的管控、开发又离不开蜀道与水运的支持。以桂溪县为例,它位于万州梁山县与忠州垫江县之间,地处荔枝道的交通线路上,其设置及稳定存在于唐至北宋初期,离不开荔枝道的支持。

荔枝道虽因唐天宝年间“贡杨贵妃荔枝之道”而著名于世,但其成为国家治理的交通保障应当源于西魏、北周对巴蜀地区的征服与治理。大统十七年(551年)至恭帝三年(556年),西魏先谋汉中,后平巴蜀[10],其后为北周所承继。这一征服、治理过程中,西魏废帝(552-553年)时期分朐䏰置鱼泉县(含梁山)、恭帝三年(556年)分临江置垫江、北周天和二年(567年)于鱼泉县地置梁山县。这些县设置目的是管控地方,但同时也促进了地方交通的发展。

到了唐代,随着山南西道的设置以及南北交通的发展,荔枝道逐渐成为官方驿道。唐景云二年(711年),山南道分为东、西二道,西道辖梁、洋、壁、集、通、开、渠、合、蓬、巴、利、兴、凤十三州;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唐廷置十五道采访处置使,道的监理功能趋于稳定,各道治所相对固定;开元二十三年(735年),通州(今达州)升格为上州,户四万余,口十一万余,成为嘉陵江以东仅有的两个上州之一,通州至道治梁州的道路的重要性也随之提高,这对于山南西道监理大巴山以南各州具有重要意义,洋巴道(荔枝道)或于这一时期被辟为官方驿道。到了唐天宝年间(742-756年),杨贵妃嗜鲜荔枝,于是朝廷自涪州(今涪陵)快马加鞭取鲜荔枝,途经通州、洋州(今西乡)等地送达都城长安[11](图三)。

 

图三 荔枝道走向示意图

 

唐以后,随着国家政治中心东移,荔枝道在国家治理版图中的地位下降,逐渐废弃了驿道身份。文同诗《寄子骏运使》云:“西乡巴岭下,险道入孱颜。使骑到荒驿,野禽啼乱山。”据学者研究,诗中所言的驿道,位于西乡县巴岭山麓,察其方位,当即唐时的“荔枝道”所经[12]。文同,《宋史》有传,为苏轼表兄。该诗当作于知洋州任上,其后于元丰初改知湖州[13]。可见,荔枝道作为驿道到宋代元丰以前已经荒废。这或许是桂溪县于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省入垫江、梁山的重要原因[14]。

注释:

【1】 马剑:《唐宋时期四川地区州县置废的考察》,《历史地理》第二十四辑。

【2】《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九。

【3】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隋唐五代十国 十一),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21页。

【4】 刘静、蓝勇:《历史时期重庆政区地名得名渊源初探》,《三峡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5】 雷钢:《基于活态利用视角的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研究》,重庆大学2021年硕士学位论文。

【6】《大清一统志》卷一百五十二。

【7】《清史稿》卷六十九。

【8】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五册《隋唐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年,第52-53页。

【9】 马剑:《唐宋时期四川地区州县置废的考察》,《历史地理》第二十四辑。

【10】 瞿文侯:《西魏、北周对巴蜀地区的管理研究》,西北大学2019年硕士学位论文。

【11】 郭声波、周航:《“荔枝道”研究三题》,《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

【12】 郭声波、周航:《“荔枝道”研究三题》,《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

【13】《宋史》卷四百四十三。

【14】《舆地广记》卷三十。

(感谢白莹、刘微、冯耀、杨鹏强等四位同事在本文撰写中提供的帮助!)

图文:汪伟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