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配合璧山高新区黛山大道以西拓展区项目(一期)工程的顺利推进,2025年6月,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组建了考古工作队,正式对槽房坡墓地展开发掘工作。槽房坡墓地位于璧山区大兴镇,墓地位于村民房屋右侧,分布面积约125平方米(图一)。
图一 槽房坡墓地位置示意图
根据地形地貌和遗迹分布情况,以正北方向布方,布设5×5米探方6个,探方编号为2025BDCT1-2025BDCT6(以下简称T1-T6)。共清理宋代石室墓6座,出土器物共计18件。另对6座清墓实施了资料留取。
图二 槽房坡墓地总平面图
一、考古发现
(一)宋代墓葬
发掘宋代墓葬6座。编号为2025BDCM2-2025BDCM8(以下简称M2-M8),均为竖穴土圹双室石室墓,墓葬形制基本相似,整体保存一般,以M2、M3、M5和M8为例介绍如下。
(1) M2
M2位于T1中部,平面呈长方形,墓向160°。竖穴土圹双室石室墓,两室结构基本相似,由挡土石隔开,相距0.3米。右室保存完整,左室封门已消失。由墓圹、挡墙、封门、墓室组成。
墓圹平面呈长方形,前部被扰乱,残长3.2、宽3、高0.8米,内填褐色五花土,夹杂大量碎石,土质紧密。
挡墙呈八字形,墓室前端左右各残存一块条石。高于墓底平面,残长0.24、宽0.34、高0.4米。
封门由立颊、地栿、门额和版门组成。两墓室两侧各竖立有一立颊;门额为一块条石扣压于立颊上,门额刻凿为“梳背头”;右室封门立颊间立一扇长方形石版门,石版门下方为一石地栿承托。左室石板门消失,封门下方接一石地栿。封门宽1.1、高1米,立颊宽0.44、高1.2、厚0.26米。
墓室两室结构相同,由墓顶、侧壁、后壁、棺床、排水沟及藻井组成。于墓圹底部铺设长方形条石作为基石,两侧立长方形条石作侧壁。墓室外侧长2.64、宽1.28、高1.6米,内侧长2、宽0.64、高1.06米。
侧壁两室侧壁形制相同,由龛基、龛壁和龛楣组成。龛基为一块横置的条石,其上竖置三块石板构成龛壁,中间的石板向内凸出,隔出前后两龛。前龛宽0.34、高0.7米,后龛宽0.34、高0.7米,均素面。龛楣横压于龛壁顶部,龛楣条石为棱柱形,有细密不规则錾痕,其上承接藻井顶。
后龛左右墓室的后龛形制相同,均由龛基、龛壁和龛楣组成。龛基为一块横置的条石,其上承托两侧壁、后壁,龛基素面无纹。龛楣扣压于两侧壁和后壁上方。龛两侧壁为素面石板各一块。后壁呈长方形,向内凿出两进后龛,第一重后龛左右两侧各雕刻有一根抹角长方形立柱,上接栌斗一朵,两柱间上部雕刻阑额。第二重后龛右室雕刻变形火焰纹,左室雕刻双扇格子门,格眼内为双交四椀菱花图案,障水板上有树叶图案。第一重内龛宽0.44、高0.56、长0.18米,第二重内龛宽0.32、高0.4、长0.6米。
墓顶两室完全一致。中部为覆斗型藻井,由两侧壁顶部过梁、门楣石、横梁、盖板石组成,过梁下部券面内收,上部直面,呈覆斗形,底部长1.02、宽0.74米,顶部长1.02、宽0.48米,高0.34米。
棺床两室完全一致。平面呈长方形,在条石围成的长方形基底上平铺长方形石板作为棺床,由二块方形石板组成,长1.96、宽0.48米,四边与墓室壁组成长方形排水槽,宽0.04~0.1、深0.04米。
墓室内为深褐色黏土,土质较致密,为后期扰乱入墓室内的淤土,内含现代杂物、五花土等。骨架无存,性别、年龄及葬式葬具不明。
右室墓底出土瓷盏2件,瓷碗3件,双系罐1件。
图三 M2开口照
图四 M2-1(左室)后龛
图五 M2-2(右室)后龛
(2) M3
M3位于T2中部,平面呈长方形,墓向80°。竖穴土圹双室石室墓,两墓室之间及墓室壁与墓圹壁之间残存长方形条石垒砌的挡土墙。两墓室相距1.4米,右侧墓室比左侧墓室底部低0.3米。右室保存完整,左室封门已消失。由墓圹、挡墙、封门和墓室组成。
墓圹平面呈“M”形,两墓室之间有一条基岩隔开,残长3.7、宽4.4、残高1.8米,内填五花土,夹杂大量碎石,土质紧密。
挡墙仅左侧残存两块石板,竖立于墓圹与左室间,右侧挡墙已消失,原挡墙应呈八字形。
封门由立颊、地栿、门额和版门组成。两墓室两侧各竖立有一立颊,门额为一块条石扣压于立颊上。左室门额刻凿火焰纹。封门立颊间立两块长方形石板,应为残存的部分板门,石板门下方为一石地栿承托。左室封门宽1.16、高1米,立颊宽0.2、高1.1、厚0.1米。右室右立额、门额及石板门已消失,残存左立额下方连接一石地栿。右室封门宽1.18、高1米,立颊宽0.22、高1.1、厚0.1米。
墓室两室结构相同,由墓顶、侧壁、后壁、棺床及排水沟组成。先于墓圹底部铺设长方形条石作为基石,两侧立长方形条石作侧壁。外侧长2.8、宽1.26、高1.6米,内侧长2.2、宽0.72、高1米。
侧壁两室侧壁形制相同,于墓底基石上竖置四块石板构成侧壁,石板上为一字型錾痕,无侧龛。侧壁上承接盖顶石。侧壁宽0.22、高1、长2.26米。
后龛左右墓室的后龛形制和图案相同,均由龛基、龛壁和龛楣组成。龛基为一块横置的条石,其上承托两侧壁、后壁,龛基上雕刻莲花座。龛楣扣压于两侧壁和后壁上方。后龛两侧壁外各雕刻有一根抹角长方形立柱,柱头上安置栌斗一朵,两柱间上部用阑额相连,阑额下方施雀替。后壁呈长方形,雕刻双扇格子门,格眼内为双交四椀菱花图案。宽0.4、高0.44、长0.2米。
墓顶两室完全一致。墓顶为平顶。为三块石板横置于侧壁上,石板上为一字型錾痕。顶部前后长2.3、左右宽1.16米,通高0.4米。
棺床两室完全一致。平面呈“T”字型,由两块方形石板组成,长2.06、宽0.72米,两侧与墓室壁组成长方形排水槽,宽0.14、深0.1米。
墓室内为深褐色黏土,土质较致密,为后期扰乱入墓室内的淤土,内含现代杂物、五花土等。骨架无存,性别、年龄及葬式葬具不明。
无出土器物。
图六 M3-1左壁
图七 M3-1封门
图八 M3-2墓顶
图九 M3-2后龛
(3) M5
M5位于T4中部,平面呈长方形,墓向110°。竖穴土圹双室石室墓,两墓室之间及墓室壁与墓圹壁之间残存石块垒砌的挡土墙。两墓室间相距0.7米,左侧墓室比右侧墓室前出0.1米。封门石均已缺失,两墓室均见不同程度的坍塌或淤积。由墓圹、封门、挡土墙和墓室组成。
墓圹平面呈长方形,前部、中部被扰乱,中间残存挡土墙垫石。残长3.5、宽4、残高1.6米,内填褐色五花土,夹杂大量碎石,土质紧密。
挡墙左侧残存两块石板,竖立于墓圹与左室间,右侧挡墙已消失,原挡墙应呈八字形。室壁与墓圹壁之间残存部分挡土墙,为不规则石块垒砌而成。高1.08、宽1.1米。
封门两室结构相同。封门由立颊、地栿、门额组成。两墓室左右侧各竖立有一立颊,门额为一块条石扣压于立颊上,右侧门额刻凿火焰纹,左侧门额残失,石板门下方为一石地栿承托。封门宽1.18、高1米,立颊宽0.28、高1.2、厚0.1米。
墓室两室结构相同,由墓顶、侧壁、后壁、棺床及排水沟组成。先于墓圹底部铺设长方形条石作为基石,两侧立长方形条石作侧壁。外侧长3、宽1.24、高1.48米,内侧长2.4、宽0.7、高1米。
侧壁两室侧壁形制相同,于墓底基石上竖置四块石板构成侧壁,石板上为一字型錾痕,无侧龛。侧壁上承接盖顶石。侧壁宽0.4、高1、长1.4米。
后龛两墓室后龛形制相同,后壁雕刻及尺寸上有差别。两室后龛均由龛基、龛壁和龛楣组成。龛基为一块横置的条石,其上承托两侧壁、后壁及后壁基,后壁置于一块长条形壁基的后部,从而形成两进壁龛。龛楣扣压于两侧壁和后壁上方。左室后龛两侧壁外各雕刻有一根抹角长方形立柱,柱头上安置栌斗一朵,两柱间上部用阑额相连。后壁素面无纹,后壁基上雕刻一长条形供桌,供桌两端各雕一足,龛基雕刻波浪纹。第一进龛宽0.42、高0.74、长0.2米,第二进龛宽0.3、高0.46、长0.1米。右墓室无雕刻,龛基较高,后壁呈长方形。后龛宽0.7、长0.6米。
墓顶两室完全一致。墓顶为平顶。为三块石板横置于侧壁上,石板上为一字型錾痕。顶部长3、宽1.18、高0.26米。
棺床两室完全一致。平面呈“T”字型,由二块方形石板组成长1.96、宽0.7米,棺床两侧与墓室壁组成长方形排水槽,宽0.08、深0.06米。
墓室内为深褐色黏土,土质较致密,为后期扰乱入墓室内的淤土,内含现代杂物、五花土等。骨架无存,性别、年龄及葬式葬具不明。
右室出土双系罐1件,瓷盏2件,瓷碗3件。
图十 M5完工照
图十一 M5-1后龛
图十二 M5-1左侧壁
图十三 M5-1后龛
(4) M8
M8位于2025BDCT6中部,平面呈长方形,墓向139°。竖穴土圹双室石室墓,两墓室相距0.7米。左室前部被破坏,右室封门残失,两墓室均见不同程度的坍塌和位移。均由墓圹、封门和墓室组成。
墓圹平面呈长方形,弧壁,平底,长3.78、宽4.08、深1.5米。内填褐色五花土,夹杂大量碎石,土质紧密。
封门左室封门已残失。右室封门由立颊、地栿、门额组成。两墓室左右侧各竖立有一立颊,门额为一块条石扣压于立颊上,门额刻凿宝顶纹,封门宽0.78、高1.46米,立颊高1.32、宽0.34米。
墓室两室结构相同,由墓顶、侧壁、后壁、棺床及排水沟组成。先于墓圹底部铺设长方形条石作为基石,两侧立长方形条石作侧壁。左室长1.80、宽0.88、高1.06米。右室长2.3、宽0.78、高1.32米。
侧壁两室侧壁形制相同,均由龛基、龛壁和龛楣组成。龛基为一块横置的条石,其上横置两块石板构成龛壁,龛壁素面无纹,左室左侧壁已残失,右侧壁仅剩龛基及两块石板。残长1.5、宽0.3、高1.08米。右室侧壁宽0.26、高1.4、长1.66米,侧壁上承接盖顶石。
后龛两室后龛均由龛基、龛壁和龛楣组成。龛基为一块横置的条石,其上承托两侧壁及后壁。龛楣扣压于两侧壁和后壁上方。左室后龛呈长方形,雕刻有变形火焰纹,宽0.58、高0.43、长0.46米。右室后龛呈梯形,素面无纹。宽0.46、高0.56、长0.28米。
棺床平面呈“T”字型,由二块方形石板组成,两侧与墓室壁组成长方形排水沟。左室棺床前部残缺,残长1.1、宽0.52、高0.16米。右室棺床保存完好,长2.24、宽0.5、高0.1米,排水沟宽0.14、深0.14米。
墓室内为深褐色黏土,土质较致密,为后期扰乱入墓室内的淤土,内含现代杂物、五花土等。骨架无存,性别、年龄及葬式葬具不明。
右室出土执壶1件。
图十四 M8-1后壁
图十五 M8-1右侧壁
图十六 M8-2后龛
(二)清代墓葬
本次留取资料清墓6座。编号为2025BDCM1、2025BDCM6、2025BDCM9-M12(以下简称M1、M1、M6、M9-M12)。墓葬结构相似,均为石围土冢墓,整体保存一般,以M6为例介绍如下。
M6 清代石围土冢墓,位于墓地中部,前距M5约3米。平面呈圆角长方形,墓向124°。由挡墙、牌楼、墓碑和石围组成。墓葬后部石围被破坏。
挡墙呈八字形,立于牌楼左右两侧,由两块石板上下垒砌而成,上部石板呈不规则梯形,顶部浮雕象首;下部石板呈规则长方形,素面无纹,石板前接抱鼓石,左右两侧原有雕刻,现已风化不清,右侧抱鼓石顶部置多边形石块,左侧石块已残失。
牌楼为石质仿木结构牌楼,牌楼由五块石板横置而成。顶部石板呈“山”字形,正中圆雕“福”字。
墓碑整块长方形条石置于牌楼前方,宽0.76、高1.5米,表面题“佳城,清故顕考(妣)白公□□(母□□)老大(孺)□…,光绪二年丙子歲二月吉立”。
石围部分扰毁,残宽4、高2.1米。
图十七 M6正视
二、收获认识
本次考古工作共清理宋代石室墓6座,另对6座清墓实施了资料留取工作。收获及认识总结如下:
通过对比研究,对这批宋墓具体年代有了初步判断。此次清理的6座宋墓形制相近,分布集中,且墓内雕刻的仿木结构建筑类似,因此这批墓葬的时代应较为接近,但未发现任何相关纪年证据。首先由墓葬形制入手,通过观察,这批墓葬均由条石砌筑,墓室内雕刻仿木结构,装饰以家居场景为主,斗拱为简单的栌斗,其墓葬形制与《南方地区宋代墓葬研究》所述长江上游地区Ab形Ⅱ式石室墓相似,后者属于高宗后期(1141年)到理宗前期(1234年)。M2、M3、M5及M7后龛雕刻立柱、栌斗及双扇门格子门等特点与卢县喻寺镇M1、M2(1176年),荣昌沙坝子宋墓(1185年),广元河西公社宋墓(1195年)相类似。M5左室后龛雕刻供桌及围帐,见于昭化曲回乡宋墓(1183年)。另外墓葬出土器物成组出现,以碗、盏、壶为主,这是长江流域宋墓随葬品的常见组合形式。其中双系罐(M2-2:1、M4-1:2)器型同四川三台县永明镇杨凳寺宋墓M1:9、M1:10相似,且M2出土的斗笠碗(M2-2:5)无论器型、材质及花纹均与杨凳寺宋墓所出相似。类似器型另可见湖北秭归望江古墓群M15:2、湖北黄冈英山县茅竹湾宋墓YM:35、YM18等。因此,推测槽房坡墓地宋墓年代为南宋中晚期。
槽房坡墓地后龛仿木结构双扇门式雕刻为研究该区域宋代墓葬装饰增添了新材料。其中,M7后龛双扇门上部饰有灵柩窗雕刻,此类装饰题材在重庆地区宋墓中较为罕见,此外,M2、M8后龛的变形火焰纹及M3的莲座装饰,体现了宗教信仰元素与宋墓装饰艺术的结合,可为完善宋代墓葬形制演变的考古学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清代墓葬中的象首雕刻为清代墓葬装饰题材研究提供了新材料。除M1外,其余清墓八字挡墙上均饰有象首雕刻。此类装饰在渝西地区较为常见,但在重庆其他区域较为少见。同时,根据墓葬碑文记载,这6座墓葬均属同一家族,为研究清代该地区社会结构及葬俗葬制等提供了重要实例。
图文:余璐希 王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