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从峡防局旧址到卢作孚纪念馆 —— 一个重庆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性再利用案例
从峡防局旧址到卢作孚纪念馆 —— 一个重庆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性再利用案例
发布人:重庆考古  2021-03-26

重庆北碚的名人故居资源非常丰富。抗战时期,一大批文化、政治、工商界名人来到北碚,他们在这里创作、生活,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这些名人的故居大多是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中的精华,是重庆历史文化的物化载体,是无法再生的宝贵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这些名人故居或历史事件纪念地借助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在全国、在世界的影响力,以及故居或旧址所特有的文化氛围,能够进一步确证北碚在抗战时期作为陪都重庆乃至全国的文化中心的地位和作用。目前,北碚陆续修复并对社会公众开放了卢作孚纪念馆、梁实秋纪念馆、四世同堂纪念馆(北碚老舍旧居)、晏阳初纪念馆、美龄堂、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旧址等名人故居纪念馆,作为提升城市文化品味,完善城市文化形象的重要举措。这其中,卢作孚纪念馆便是其中最具价值的纪念馆之一。

一、卢作孚纪念馆概况

 

卢作孚纪念馆外景

 

卢作孚纪念馆设于重庆市北碚区修缮后的峡防局旧址内,位于文星湾一巷33号。这座建筑由三进院落和两侧厢房以及吊脚楼组成,占地1570平方米,雄峙嘉陵江畔,馆内可见穿斗结构,青瓦歇山顶,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其前身是民国时期的江巴璧合峡防团务局。新中国成立后,此地为北碚管理局、重庆市北碚行政管理处的所在地,因此峡防局庙嘴一带是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初的北碚政治、文化中心。

民国初年,嘉陵江三峡匪患猖獗。为应对这样的情况,国民政府于1923年在北碚文昌宫内设立江巴璧合特组峡防团务局,1927年卢作孚出任江巴璧合峡防团务局局长,负责剿灭周边匪患,他在剿匪同时,在此开展了乡村建设运动,成就斐然。1932年,卢作孚辞去了峡防局局长职务,全力从事川江航运活动[1];1933年,峡防局军事股改为督练部,二十七军川康团务委员会委任卢子英为峡防局督练长,代行局长职权,主持日常事务。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碚作为国民政府指定的陪都重庆迁建区,众多社会名流、文化名人、科教专家聚集于此,北碚遂成为抗战时期的文化重镇。

江巴璧合峡防团务局暨北碚管理局旧址在此期间遂成为北碚的行政中心,卢作孚、卢子英兄弟有关乡村建设的大部分决策都在此制定实施。2009年,该址被确定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北碚区严格按照“修旧如故”原则完成保护性修缮,170多根柱头中有20多根原始柱头都以最大限度予以保留。5栋主体建筑建面为1320平方米。2012年在此建立“卢作孚纪念馆”,以此弘扬卢作孚先生的精神,缅怀卢作孚先生对北碚作出的卓越贡献。2013年,峡防局旧址作为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旧址群的组成部分,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市民处征集来的文物在原卢氏兄弟的办公室内悄然放置,试图还原他们在书桌前伏案工作、发号施令的历史场景。

二、卢作孚纪念馆的保护性再利用情况

按照单霁翔提出对旧址类博物馆“保护性再利用”[2]的若干原则,卢作孚纪念馆做了如下方面的工作。

(一)注重峡防局旧址的历史遗存

卢作孚纪念馆中是依托1927年卢作孚来到北碚出任江(北)、巴(县)、璧(山)、合(川)四县特组峡防团务局局长选定的办公地点,进行实物陈列而建立的旧址博物馆。通过对卢作孚先生任峡防局局长时期相关活动和历史事件的展示,再现历史瞬间的复原陈列,表现这一历史阶段北碚社会的面貌以及文物藏品展示,再现当时的场景,勾勒出一幅真实而生动的历史画卷。由此凸现出卢作孚非凡的人生经历和对社会的贡献,以及独有的魅力和巨大的感召力。人们慕名而来,在这里抒发自己的情感、汲取历史的营养,从中获得生活的动力,有着普通博物馆所不能比拟的优势。

卢作孚纪念馆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将文化展示、思想教育、文化体验和旅游观光等相互结合,充分发挥卢作孚纪念馆的作用。卢作孚纪念馆免费向公众开放,市民和外宾踊跃参观,既增强了人们对北碚的文化认同,又起到了教育、宣传、展示的作用,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北碚城市形象。卢作孚纪念馆的保护和利用工作由文物、规划和旅游等多个部门共同参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北碚区博物馆的不懈努力,卢作孚纪念馆已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已经成为北碚文化旅游的热点。

更为难得的是,在当前名人故居的保护中,注重保护故居旧址本体却破坏了周边环境的事例不胜枚举。而卢作孚纪念馆重视总体环境的设计,将纪念馆周围的环境一起列入纪念馆的保护和建设范围,且在建设过程中没有随意改变周边环境,综合考虑其内外环境,形成整体和谐的文化景观。在保存历史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实现了文物建筑本体与周边环境的共同保护,其原生的真实环境没有受到大的影响和破坏,卢作孚先生生活和工作过的特定情节也的到最大限度的保留。作为一处经过历史磨砺的历史文化遗迹体现出了自己独特的价值,这是其他仿古建筑无法比拟的。

(二)展现卢作孚精神的文化价值

卢作孚纪念馆的文化价值主要是卢作孚先生所展现精神价值。关于卢作孚,目前有相关专家学者对其事迹、思想、情操的专项研究成果。卢作孚纪念馆通过与有关专家的密切交流与合作,细心研究史料,挖掘故居中看似平常的珍贵细节,试图再现出卢作孚独特的精神世界,体现出独特的文化氛围。

 

修缮后的卢作孚纪念馆前向市民开放的临时展览

 

 卢作孚纪念馆对文物遗址的保护与利用以实物保护与设立标志牌为主,以建设纪念馆进行资料、图片陈列为辅,并对社会公众进行免费开放。为了全方位、多视角挖掘卢作孚爱国创新的精神内涵,卢作孚纪念馆的陈列展览中共分为7个单元,由4个图片和实物展区、5个场景还原展室、1个放映室、1个纪念卢作孚专题书画展组成。馆内陈列140张珍贵历史照片,72件文物和文献资料,34件文物代用品,集中地展现了卢作孚先生兴办教育、创办实业、启迪民智,推行乡村建设实验,为了救国强国之路而奋斗的爱国主义情怀,不仅给观众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卢作孚,拉近了观众与历史人物的距离,而且促进了观众思想情感的升华。这种做法不仅让卢作孚走进了社会公众的生活,也是还原、放大、升华了其文化的价值和尊严。

卢作孚支持乡村建设运动,亲力亲为主持北碚城区的规划和建设[3],纪念馆以大幅图片和模拟沙盘的形式,形象直观展现了这一段历史,使参观者对卢作孚先生的宏大蓝图和光辉理想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大大增加了陈列展览的科学性、直观性,在博物馆观众教育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充分发挥了纪念馆在形象教学方面的优势,实现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观众在卢作孚纪念馆内参观

 

通过陈列普通观众更感兴趣的一些文物展品,例如卢作孚主政北碚时期安置的下水道井盖,民生公司轮船所使用的船锚等,激发了观众们的了解和学习的欲望。

卢作孚纪念馆还利用各种资源,联络卢作孚先生的后代、基金组织、保护协会等社会群体的力量,形成对卢作孚先生相关遗迹遗址保护的合力。

卢作孚纪念馆是北碚社会文明的载体和象征。当人们走进为国家、为民族、为民众做出毕生贡献的卢作孚先生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时,心中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面对卢作孚先生使用过的物品,工作过的房屋,仿佛那段艰辛而辉煌历史忽然站立了起来,鲜活、生动、真实,变成了可以触碰的历史,而不是书本上的几行文字。卢作孚纪念馆所蕴藏的独特内涵和肩负的社会使命,决定了它必将受到社会各界的特殊关注和期待。

(三)发挥卢作孚纪念馆的教育功能

卢作孚纪念馆也是一所特殊的学校,是人们学习历史文化,缅怀先贤业绩,弘扬前人美德的重要场所,具有很强的教化作用和陶冶情操的功能,尤其是具有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其已成为统一战线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真正的名人故居旧址上,在特定的历史氛围中,感受相关人物的魅力,获得更多的历史信息。

卢作孚纪念馆通过展现卢作孚、卢子英的经历及当时社会生活的生动画面,揭示北碚发展和变化的历史,以及对当今社会生活的影响。由于其展示内容主题鲜明,重点突出,适合于知识获取和文化休闲。卢作孚纪念馆提供给观众的是一个恰当的历史氛围,观众对峡防局建筑和环境以及与之相关的文物资料,容易形成一个整体的、立体的、全面的认识。

卢作孚纪念馆举办的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活动自开馆以来从未间断。在“请进来”的同时,主动“走出去”,与社区、学校、乡镇共建共育,与西南大学作孚学社、重庆师范大学历史爱好者协会长期合作,不但组织在校学生学习和参观,且在学校内、乡镇、社区轮流巡展,不断扩大教育覆盖面。让更多的人走近卢作孚、了解卢作孚、学习卢作孚,丰富广大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特别是在青少年思想德育教育方面,展现出了作为名人故居旧址博物馆的独特价值。

三、结语

卢作孚纪念馆将卢作孚先生在北碚的行迹和思想到全面的展现出来,彰显了北碚作为一座卢作孚先生一手创立的城市的精神魅力,使北碚的文化记忆得以传承。其作为北碚区乡村建设与抗战历史文化的载体,记录了民国时期北碚的建设情况和文化传承,是北碚城市记忆的守护者,是卢作孚先生留给后人的一笔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保护。

卢作孚纪念馆不仅凝练着卢作孚先生的在重庆北碚的光彩印记,也映射着其人文思想的光辉。卢作孚纪念馆的前身作为清代的文昌宫遗址和民国时期峡防局旧址,也是北碚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寄托着多重人文历史内涵。

卢作孚纪念馆,这座承载着卢作孚先生为代表的先辈们的文化灵魂的场所默默诉说着北碚那段光辉而隽永的历史记忆,也倾注着作孚先生对未来的期许,这对整个北碚乃至全国都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

在当今大规模的城市改造过程中,如何保护好文化名人故居,如何使名人故居的保护性再利用融入城市文化和市民生活,在北碚的卢作孚纪念馆给出了一份自己的答案。

 

参考文献

[1] 凌耀伦 熊甫 编,《卢作孚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

[2] 单霁翔,实现保护性再利用的旧址博物馆,《东方博物》第三十八辑。

[3] 刘重来 著,《卢作孚与民国乡村建设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11月。

作者简介:陆韵羽,成都市金牛区文物保护管理所;莫骄,重庆市北碚区博物馆。

 ※ 此文为“文化遗产 赋彩生活”主题征文大赛作品 ※

文稿:陆韵羽 莫骄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