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黔江山羊洞惊魂 ——考古学者和BTV记者历险记(上)
黔江山羊洞惊魂 ——考古学者和BTV记者历险记(上)
发布人:重庆考古  2021-08-24

图一 探索有神秘符号的“藏宝大厅”
 

考古总是那么吸引社会公众的眼球。公众考古工作促进考古行业走下“学术象牙塔”,更好地为现代社会公众利益服务。它通过走进考古现场、考古遗址公园、宣传日、遗产实践、媒体转播和相关社会活动来促进考古资源的社会化。随着近年来户外探险和旅游业的发展,一些藏在深山具有优美景观和古代人工遗迹的洞穴被陆续发现,并吸引着越来越多专业科考人员和公众的眼球。为揭谜重庆黔江山羊洞中的神秘“藏宝符号”,激发广大文化遗产保护爱好者的热情,探索重庆公众考古与科考活动的融合实践,笔者(即考古学者林必忠,以下更多地方也使用第一人称的“我”)与BTV(北京电视台的简称)记者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探险过程。

一、事起新闻媒体的推波助澜

十二年前的2009年,在9月22至23日两日间,题为《揭秘黔江山洞的神秘“藏宝符号”》《“藏宝符号”实为行书 可能是熬硝人写下的》一批帖子,在互联网上满“天”飞;一时间,关于这些神秘“藏宝符号”的认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经笔者对相关资料进行初步梳理,下面是其报道的主体内容。

重庆市黔江区白石乡(今白石镇,下同)九龙村两个村民意外进入一个幽深神秘的山洞——山羊洞,在洞内顶部崖壁上发现有很多稀奇古怪的符号,洞内还有貌似“神龛”“火塘”“水槽”“石桥”“坟堆”“石阶”等人类活动遗迹。网友们对此反映强烈,纷纷留言猜测神秘符号和居住人的来历。重庆市政协常委、重庆市文物考古所(今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的前身,下同)所长助理林必忠研究馆员对神秘符号进行分析:洞内曾有人居住,或许有人先于两村民进洞搬走相关用品。

 

图二 发现神秘符号的村民陈明权、杨文福(左起)

 

●神秘符号?明显是行书。

9月21日,记者将在山洞里拍摄的图片拿到位于重庆主城枇杷山的重庆市文物考古所,并向负责重庆公众考古工作的考古专家林必忠研究馆员详细地报告了洞内的一些情况。林必忠仔细分析后称,神秘符号中可以清晰辨别的几个文字有:“由”、“天”、“平”、“上”、“下”等,书体很明显是行书。林必忠介绍,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它大约出现于东汉末年,有快两千年的历史了,从古至今都有人书写。但是这些文字,它们不是词组和句子,只是些常用的、单独的字;这些文字的时间跨度这么长,仅凭图片,是无法准确地判断出这些行书书体的具体年代和内涵的。根据他多年的考古工作经验来分析,推测这些文字的时代应该不会太远。

 

●晶状粉末?可能是硝盐。

黔江区文物管理所所长颜道渠副研究馆员介绍,之前并未曾听说过黔江的山洞里有类似的神秘符号发现;而“神龛”、“火塘”、“石桥”以及长期用火的痕迹,说明有人在里面生活过一段时间。

林必忠研究馆员说,在当地村民的藏宝之地、躲避土匪之所在、熬硝工场的几种猜测中,属于《古代世家绘制藏宝图》的可能性不大。不过,村民认为是躲避土匪之所在却有一定可信度。黔江所属的渝东南地区,在古时候一度属于羁縻州县性质的、由土司管辖的少数民族地区,区位较为偏远,交通也不便,长期有土匪出没;建国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围剿的湘西土匪就在武陵山区靠近湖南这一带。熬硝的人书写的符号相对来说更有可能。

 

图三 神秘符号

 

●有人居住?年代不会太远。

“山洞隐秘性强,作为临时性住所的可能性较高。”林必忠研究馆员还说,溶洞下层有暗河很潮湿,下雨时又会涨水,既不卫生也不安全;而神秘符号所在上层的区域很宽敞,也就相对干燥和安全。“这个洞被整理得很干净。”林必忠称,但临时生活总该有生活用具,很可能是在村民发现之前就有人进入过此洞,拿走了这些生活用具。但又怎么会“打扫”得如此干净?结合周边自然环境与洞内构造,用人类环境学和考古学的科学原理来推断,这些人类遗迹的时代距离现在不会太远,具体需要到现场详细调查踏勘后才能下最后的结论。

 

●是否还有神秘物体?将派考古队调查。

林必忠研究馆员表示,山羊洞内是否在隐蔽的地方还有没被发现的神秘物体?神龛上是否刻有文字?是“坟堆”的话有无殉葬品?是“矿渣堆”的话有无熬硝设施?他说,考虑随后会找个时机,考古所或将派出一支考古队去山羊洞调查踏勘后揭秘,如果洞里的三个“坟堆”真是古墓,里面若有尸骨或者殉葬品的话,也许将能发掘出更多有价值的东西。林必忠还表示,自己还有一个重庆市旅游服务质量暨行风监督员的身份,也曾对武陵山地区的喀斯特溶洞有过研讨;黔江的山洞很多,大多数属于喀斯特溶洞,其中具有旅游开发或人文价值的应该不会少。

 

图四 神秘符号

 

黔江另一溶洞发现化石。9月12日,黔江区蓬东乡麻田村的一个石灰厂,在放炮采石过程中,在一溶洞中偶然发现了很多保存较完整的古化石。17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从事古人类学研究的专家们入洞进行了一系列勘探。三峡博物馆古人类研究所一位姓陈的古生物研究专家介绍,这个山洞由于受到采石放炮的爆炸影响,损坏比较严重;但其中的化石保存的完整度较好。目前专家们已将部分化石样品带回三峡博物馆古人类研究所,拟进行相关的研究工作。

一千六百多年前,陶渊明笔下的武陵渔人步入桃花源,发现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洞天。一千六百多年后,这一幕神奇的发现又在当代上演。在如此隐秘的山洞之中,两个村民发现了一些奇怪的字符,还有莫名其妙的一些东西。这个如此之深的洞,究竟还有什么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呢?

 

二、接手探索山羊洞的工作

 

图五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重庆市文物考古所)

 

●不期而至的来电

“乌飞兔走”两年多,时间来到了2011年的秋季。记得9月5日这一天是星期一,刚上班,“滴铃铃——!滴铃铃——!”枇杷山顶重庆市文物考古所我的办公桌上的座机猛地响了起来,在静谧的环境里听起来特别响亮、刺耳。我一把抓起话筒来,倾听着受话器里传来的略带磁性的、标准普通话的男低音。来电者自称是从北京电视台打来的,他是科教节目中心《魅力科学》栏目的编导王林林,他们摄制组准备近日到重庆来拍和文物考古有关的两个片子,一个是黔江区白石乡九龙村山羊洞的神秘符号,一个是忠县忠州镇复旦村的石屋山的石屋(后来才知道,这个所谓的“石屋”原来就是东汉至魏晋南北朝的崖墓)。他们说,几经周折,好不容易才找到我的办公电话号码,希望我作为考古专家前往现场指导、鉴定,一定要支持他们的拍摄工作,千万不要拒绝。

面对纷繁山积的事务——我分管的大型基本建设考古工作和项目业主频频“交锋”的“斗争”或正处于双方较劲的胶着状态,或正处于“攻坚”阶段,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前功尽弃;亲自把关的“重庆考古”门户网站、“重庆考古”官方微博、《重庆考古简讯》等文物信息工作刚有起色;直接抓的《石柱山黄岩垂吊体验》《夜探永川的“鬼吹灯”》《奉节旱夔门科考》《夜宿彭水红岩洞》《秀山黄杨洞探秘》等公众考古策划方案或实施项目尚有待一一审核、落实或推广、总结……分身乏术的我略微迟疑了一下。

转念又一想:作为重庆公众考古的倡导者与负责人,我为什么不借此探洞的机会,搞清楚两年前众多新闻媒体有关黔江山羊洞神秘“藏宝符号”的真相,为下一步探索重庆公众考古与科考活动的融合实践,吸纳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参与作可以落地的操作,把“喀斯特溶洞与人类活动”的相关课题推向纵深,探索出一条独特的重庆公众考古之路来呢?于是毅然决然地答应了电话那边的请求。

 

图六 重庆公众考古活动

 

●重庆考古调查组立马进行筹划

我们重庆考古调查组与北京记者采访组商量,把探洞的时间定在9月8日下午,短短的已经不到三天的时间,一切准备工作只能避繁就简。鉴于本次探洞工作的特殊性,以我为组长的考古调查组本着“短小精干”的原则组成。新招聘进单位还不到半年的大姑娘小寅子周寅寅,系土生土长的重庆人,才从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本科毕业不久,擅长摄影、宣传,身体素质过硬;因为她的工作岗位就是研究所信息中心的“公众考古”,于是就成了探洞的当然人选。驾驶员小李哥李云峰,乃健硕而帅气的27岁小伙子,具有多年驾驶公共客车的经验,操作技术纯熟,心理素质高,是考古所办公室驾驶班8个驾驶员中唯一拥有A1、A2两个驾驶执照,还持有“高级驾驶员”证书的驾驶员。机动车为新购置不久的新款轻型越野车广州“本田”,性能优越。

 

图七 考古学者林必忠研究馆员

 

我给两位小青年交代工作任务时,要求业务人员小寅子事前要尽可能掌握湘鄂渝黔边的人类活动历史与既往文物工作,了解武陵山区的地理和自然资源,查阅黔江地方志书,检查并配备好摄像、摄影器材;在现场作好拍摄和文字记录,特别要细心。要求驾驶员小李哥出发前认真检查好机动车车况,因天气预报近日有雨,叮嘱要熟悉沿途路况,小心山地滑坡或泥石流等,尤其要注意安全,宁慢毋快。

探索未知的喀斯特溶洞从来都具有不确定的危险性和挑战性。对于从事田野考古工作几十年的笔者来说,具备取火、避洪、御寒、急救等基本技能,有辨别方位、寻找水源,预防蚊叮虫咬,防备恶犬、毒蛇、马蜂攻击等的常识;也早就养成了随身的工具包里装有用塑料薄膜密封的火柴、手电、指南针、蛇药、救生绳索与刀具等户外必备用品的习惯。俗话说“艺高人胆大”,也正因如此,才掉以轻心了,为我们后来的“遇险”留下了隐患,差一点“阴沟里翻了船”,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图八 采访组到白石乡人民政府接洽工作

 

●北京记者采访组飞抵白石乡

花开数朵,各表一枝。北京记者采访组由两人组成,组长是北京电视台科教节目中心《魅力科学》栏目的编导王林林,组员是摄像记者王健。获得有关山羊洞神秘符号的信息后,他们第一时间就和山羊洞所在的白石乡人民政府取得联系,希望能进洞一探究竟、拍摄专题片。二人赓即携带摄像器材,从北京奔赴重庆,然后直接驱车冒雨赶往黔江白石乡,执北京电视台的《介绍信》,主动来到位于白石关中和社区的白石乡人民政府进一步接洽有关工作。当乡政府的领导得知,不远千里来自北京的记者主动、且没有任何条件来宣传白石乡时,非常高兴,因为这与他们正计划开发、打造和宣传本地的旅游资源不谋而合。为了配合探洞行动,乡政府相关领导立即作出探洞工作的部署。

 

图九 李才刚村长(右)

 

●当地乡村作配合探洞的准备

乡政府安排山羊洞所在的九龙村村民委员会协助负责相关支持与后勤工作,还派在乡社会劳动保障服务所工作的李林洋(与九龙村相邻的复兴村人氏,大学刚毕业)、大学生村官罗刚、青年志愿者李宏伟参与工作并专门保护探洞工作人员的安全。

九龙村村民委员会主任(俗称“村长”)李才刚,是土生土长的九龙村人,熟悉当地情况,年方23岁,身体强壮,精力旺盛,经历过数年野战兵锤炼,有较为娴熟的野外生存技能和相当的社会阅历,充满山里人的豪气。上任村委会主任伊始的李才刚村长,正想利用新近发现的山羊洞这难得的旅游资源,为家乡“脱贫攻坚”做点实事呢。接到乡政府安排自己协助北京来的新闻记者和重庆来的考古专家探索山羊洞工作的指令后,异常兴奋,毫不犹豫地把探洞的“大本营”安排到距山羊洞不远的自己家里,还立即召集人手商量工作方案,联系熟悉洞内情况的向导,策划进洞路径,密锣紧鼓地准备相应的物资设备……

 

三、奥秘无穷武陵山

 

图十 武陵山与乌江

 

●武陵山的喀斯特地貌

重庆黔江原属四川东南的武陵山区。武陵山区方圆面积约十万平方公里,范围涵盖湖南、湖北、四川(含重庆)、贵州四省(市)的交界地带,以前这里简称湘鄂川黔边,重庆直辖后叫做湘鄂渝黔边。这里地处大山,位置偏远、地势险要,交通不便。武陵山属云贵高原云雾山的东延部分,新华夏构造带之隆起。这里遍布以石灰岩和白云岩为主的碳酸盐岩,由于水对碳酸盐岩等可溶性岩石进行化学溶蚀作用,加之流水的冲蚀、潜蚀和崩塌等机械作用等方面的地质作用,岩溶(喀斯特)地貌发育。

中国南方喀斯特是世界上最壮观的热带至亚热带喀斯特景观之一。它包含了最重要的岩溶地貌类型,塔状岩溶、尖顶岩溶和锥形岩溶地层,以及其它壮观的特征,如天然桥梁、峡谷和大型洞穴系统。属于《世界自然遗产名录》项目中著名的中国南方喀斯特,它们由贵州荔波喀斯特,云南石林喀斯特,以及与黔江毗邻、属于武陵山区的重庆武隆喀斯特共同组成。喀斯特地下最显著的形态,表现在溶洞里,它是地下水沿着可溶性岩石的层面、节理或断层进行溶蚀和侵蚀而形成的地下孔道。溶洞中的喀斯特形态主要有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石灰华和泉华等。

 

图十一 地下喀斯特地貌

 

●黔之驴

黔江位于武陵山腹地,素有“渝鄂咽喉”之称;以黔江为中心的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地,历史上属于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区域。当下,仅土家族就有人口八百三十余万,数量排名在共和国汉、壮、回、满、维吾尔、苗与彝族之后名列第八位。黔江在商周为巴国属地;秦属巴郡;汉初为涪陵县地;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属黔州,后改黔州为黔中郡;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名黔江,属黔安郡(黔州)。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他的寓言《黔之驴》中道:“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许多学者将文中的“黔”误认为是今天的“贵州”。不少成语词典纷纷照搬照抄;网上一些经典案例,也采纳这些释译;而贵州省内的一些媒体与大众也默认“黔之驴”与贵州的关系,有的甚至明确以“贵州黔之驴”为网站名。

 

图十二 船载以入的黔之驴

 

实际上,唐宋文学作品中的“黔”或“黔中”,是当时黔州或黔中郡的简称。黔州就位于今重庆彭水县、黔江区一带,地理位置偏僻,唐宋时经常成为官吏甚至王朝太子、高丽王子的贬谪之地;就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渝东南还流传有“养儿不用教,酉(阳)秀(山)黔(江)彭(水)走一遭”的民谚,以此来形容该区域自然条件的艰险与生活的艰辛。唐宋文学作品中,提到“黔”地的也很多,都是指当时的黔州。柳宗元《黔之驴》写于他被贬湖南永州时期,为其寓言《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之一。其中的“临江”、“黔”、“永”都是州县一级的地区,“黔”,当然也就是州县一级的黔州了。更重要的是,据柳宗元描述,“驴”进入黔地的运载方式是“有好事者,船载以入”。既是“船载”,此地必定处于水系交通较为发达的地区。而无论是现在,还是古代,贵州的水系交通并不发达,与长江并无直接通航的历史,所以“船载”不大可能进入贵州腹地,也更不可能“放之山下”了。相反,黔州的治所彭水,正处于乌江下游的岸边,乌江直接在涪陵与长江相连,完全符合“船载以入”的条件。《黔之驴》中寓言故事的记叙地点,是当时的黔州黔中郡,完全与贵州没有任何关系。至于后人将此“黔”误为贵州,是受明清以后文人普遍以“黔”专指贵州的影响,唐朝并没有贵州行省的概念,贵州设为行省是在明代以后。

 

●桃花源就在武陵山

喀斯特洞穴历来给人们无尽的想象,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桃花源”的故事。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在他举世闻名的作品《桃花源记》里,讲述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太元年间(公元376年~396年),武陵郡的渔人误入一个与世隔绝山洞的奇妙故事(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让历代无数文人智士探寻而不得,成为让世人追逐的、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世外桃源”。而今,在武陵山腹地沉睡了千余年的酉阳太古洞,被重庆打造成“酉阳桃花源”,已经是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被广泛认为是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的原型地。同处武陵山范围内的湖南常德市桃源县也打造有桃花源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该景区则最接近五柳先生陶渊明《桃花源记》文中所描绘的化外之地。

 

图十三 酉阳桃花源

 

●影片《让子弹飞》中的桥段

电影《让子弹飞》是由姜文执导,姜文、周润发、葛优、刘嘉玲、陈坤、周韵、廖凡、姜武等名角主演的剧情片,于2010年12月16日在中国大陆公映,短短十一天就横扫4亿元票房。该电影根据出生于1915年的传奇老人马识途作品《夜谭十记》之《巴陵野老•盗官记》改编而成。剧情主要讲述1912年至1928年民国前期这十几年间,“山高皇帝远”的武陵山地区,官府“鞭长莫及”,这里成了最适合“豪侠”诞生的土壤,“乱世出英雄”,匪患频仍,“江湖大盗”横行乡里,“土匪头子买官上任”的传奇故事。

 

四、聚集九龙村

 

●考古组奔赴九龙村

9月8日这一天是星期四,夏历为八月十一,正值传统的“中秋”佳节前夕,还是二十四个节气的“白露”。清晨出发前,小李哥给越野车加满了雨刷喷水,检查了灯光及轮胎胎压。我、小寅子与小李哥一行三人的考古调查组,从重庆主城出发,开始了前往渝东南乌江小河流域的黔江之行。到黔江是第一站,第二站则是渝东北长江大河流域的忠县。即使按工作计划正常进行,整体工作在三个工作日内完成,也要到9月10日(夏历八月十三)才能返回重庆主城;而2009年的“中秋”节假日则是从9月10日开始的,这就意味着,无论怎么赶时间,我们都只能在“中秋”节假日期间继续奔波在野外了。

我们的越野车在高速公路上奔驰了数小时后,终于在黔江境内下了高速公路。因为整天下雨,后边的国道、省道、县道、乡道路段,或者路面湿滑、或者路况不太好,机动车也只能走走停停、“蹒跚”行进。机动车途经黔江的黑溪镇时,又累又饿的我们,找了一家小食店匆忙间用了最简便的午餐。当我们赶到我们这次探洞的“大本营”——白石乡九龙村村民委员会主任李才刚家时,已经是下午三点多了,先期我们考古调查组到达的记者采访组和其他一些人正一边围坐在大桌子边吃饭,一边在等待我们的到来。

考古调查组虽然刚在黑溪镇才吃了饭不久,面对大家的热情招呼,一方面是盛意难却,一方面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持基本的体力,我们还是坐下来,各自狠狠地吃了一大碗用甑子蒸的米饭,喝了一大碗热汤,感觉非常香。后来得知,热情好客的李才刚村长还特地为我们探洞队杀了一只鸡作为午餐,说是要好好给大家的身子储备一些“硬货”。

 

图十四 神秘符号

 

●神秘符号发现始末

我是一个特别遵守行业规范的人,按照田野考古调查的正常工作流程,我们重庆的考古调查组与北京的记者采访组对接后,先彼此摸清楚两个工作组的工作意图和需要配合的细节,又重点听取以李才刚村长为首的乡村配合与向导组的情况介绍后,根据获得的具体信息,敲定探洞工作方案,最后实施。

李才刚村长告诉了我们发现神秘符号的大致情形。那还是2009年5月的一天,九龙村村民杨文福与李方余共同给位于红石岩的水稻田施药,后来发现有鱼从与稻田相通的小溪中顺水流出,他们还以为是施药毒昏了稻田里的鱼,翻了白肚的鱼被冲到了洞口,再从洞口顺水流出来的呢。为了探个究竟,杨文福、李方余邀约邻居陈明权从施药的地方逆小溪而上探寻,准备去捞鱼,结果意外找到了山羊洞这个神秘的地下所在。

第二天,杨文福和陈明权怀着好奇的心情,连鱼都不捉了,经过一些简单准备之后,壮着胆子,两个人“梭”进了洞中……没有想到的是,这个看来不起眼的山洞,竟然出奇的深。杨文福和陈明权他们看见,洞穴深处呈现奇特景观,钟乳石也非常漂亮,岩石一层又层重复叠加,有暗河,河里还有透明的鱼。穿行其间、摸索着走了大约六个多小时后,依然看不见尽头,这一下,两个人心里有些害怕了。要不要继续走下去?杨文福和陈明权有些拿不定主意。继续往前走,不知道前面的路还要走多久,会不会发生危险?还是原路返回嘛。没有想到,返回途中,虽然走到另一个岔洞去了,却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这个秘密就是位于洞里第二层崖顶岩壁的大片神秘符号,像文字,又像壁画。

杨文福告诉我们,这个洞至少有二十多华里长。在里面发现的那些长得像“人人马马”的神秘符号,让杨文福和陈明权两人感到有些诡秘和害怕。这些符号杂乱无章,有的像是字,有的像是画,有的像是图案,全部集中在一个宽敞空地的岩石壁上。单独看,像一个一个独立的符号,但放眼看,更像是由符号组成的巨大壁画;尤为奇怪的是,这幅“壁画”里面,好像还有类似方向指引性的线条,难道里面含有某种特殊的暗示。

 

图十五 神秘符号

 

发现神秘符号的消息传出后,李才刚村长当仁不让、首当其冲进去过,陆陆续续也还有一些村民也进去过。大家都纷纷猜测这些符号的含义,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说法,谁也说服不了谁:第一,武陵山地区曾是历代土匪出没的地方,传说有户世家为躲避土匪,举家躲进这个山洞,把所有积累的财富藏匿在洞里,在洞顶岩壁上绘制了藏宝图。第二,这些神秘符号中的一些图案,很像古代的土家族织锦“西兰卡普”(土家语,“花铺盖”的意思)上的图案,“西兰卡普”有上千年的历史,古为“贡品”。第三,清代,白石这个地方属于彭水县的召南,当时有很多熬硝的的人;那些疑似“水槽”形状的可能就是储水池,“坟堆”也许就是矿渣堆,“土灶”就应该是炼硝用的炉灶。到底是熬硝的还是贡品图案,或者如果真是藏宝图,那又是何时何人而作呢?

 

●百密一疏的准备

村委会为这次探洞,相关准备还是相当周到的。李才刚村长胸有成竹地为大家讲解了山洞的构成、大致走向以及进洞的基本思路。还给进洞的人员发了厚衣服,高及胸部的,雨衣、雨裤、雨靴一体的防水连体靴裤,强光充电电筒,瓶装饮用水,还灌了几大水壶散装高度白酒。不怎么喝酒的我问道,为什么要带白酒进去?身旁的李才刚村长笑笑地告诉我说,洞内温度低,暗河多,很多地方都是齐腰深接近摄氏零度的冰水,走几个小时后人体温度会降得很低,需要喝高度白酒这样的烈性酒来御寒,给身体增加温度。李才刚村长还说,有一个必经的路口被垮塌下来的岩石完全堵住了,岩石下面的空洞全是水,这就意味着我们要闭气全身潜入接近零度的冰水里才能过去。我想,原来是这样,那高度白酒真是一个好东东。

 

图十六 前端行进的探洞队员

 

当我们穿戴披挂整齐,离开“大本营”向山羊洞的洞口走去时,连续下了几天的小雨,几乎停止了。我看见还有将近十个村民跟着我们一起走,就问李才刚村长为什么要去这么多人,李才刚村长告诉我说,山洞里的情况比较复杂,就是有向导带领的情况下,六个人以下我们都是不允许进洞的,担心进去了出不来。我和编导王林林互相对视了一眼,大家脸上都阴晴不定,心中的疑惑一闪而过。

我们这个临时拼凑的探洞队伍一共十九人,粗略分成四部分,各自都有各自的“小九九”:其一,记者采访组2人(王林林,王健),他们的主要工作目标是拍摄山羊洞景观及其神秘符号的电视专题片;其二,考古调查组2人(我,小寅子,驾驶员小李哥则在洞外留守车辆并承担后勤联络工作),我们的主要工作目标是揭秘山羊洞内的神秘符号,推动重庆公众考古与科考工作;其三,乡村配合与向导组6人(村长李才刚、乡社保所李林洋、大学生村官罗刚、青年志愿者李宏伟、年长的村民向导杨文福、中年村民向导陈明权),除了给大家带路、保护探洞者的人身安全外,他们的主要工作目标是要了解山羊洞旅游资源,获取神秘符号的旅游价值;其四,村民9人,男女老少都有,甚至有穿拖鞋的,其中有两位妇女,居然还有一位是孕妇,胆子够大的,他们是好奇的“打酱油”(“看热闹”的戏称)者。

十九人的探洞队,由松散的、互不统辖的四部分人凑成,可以算成四个小组,但缺乏负总责、统揽全局的队长,记者采访组的王林林、考古调查组的我、村委会及向导组的李才刚村长三人中,李才刚本是队长的最佳人选;然而,在整个探洞的全过程中,李才刚发挥的只是向导头子的作用,探洞工作缺乏总体平衡与把握的人,这是导致后来洞中遇险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本来是很谨慎的人,一向具有“底线”思维习惯,尤其是面对探索未知且有一定危险的野外活动;因为进洞时间紧迫,匆忙中隐隐约约总觉得有什么不妥贴的地方,但一时又梳理不清楚。由于当地政府指派的、以李才刚村长为首的村委会又特别热情,还强调非常熟悉洞内的情况云云,我们考古调查组到达之前,记者采访组和村委会他们还有相应的谋划与准备;加上我又不是整个探洞工作的组织者,仅仅只是受邀而来的参与者,出于礼貌与各司其职的惯例,也就不方便非要坚持自己的意见不可了。

 

五、山羊洞与小南海大地震

 

●初进山羊洞

毛毛细雨中,在李才刚村长和杨文福、陈明权两名向导的带领下,走了不大一会儿,我们探洞队很快就来到了一大块稻田边,幽深的山羊洞洞口,就在稻田坎下杂草丛生的崖脚。进洞之前,我仔细地观察了周围的环境:四边都是山,只有孤零零的这一个小小的洞口,地势很是险恶。大家都怀着好奇的心情,急切地想早点进洞搞清楚洞中的秘密。我习惯性地举起左手前臂,专注地看了看手表,记住了表盘机械指针指着的时间是(下午)4:02时。

 

图十七 山羊洞一线天

 

扒开半人高的乱草,大家在4:05分开始进洞。我们刚下到洞口,迎面就刮来一阵阵凉风,我不由得浑身打了个冷颤。进入洞口,扑面而来的最直观的感觉就是黑暗,把几束探照灯的灯光集中到一处,也只能照见眼前几尺开外的一小块范围。面前是一个坡度有七八十度的陡坡,大家手拉手、开始缓慢地在狭窄的陡岩与乱石间一步一步往下走。地上湿滑,行进十分困难;每走一步,都要异常小心。大概下到20米深的一块平地时,我们就到达了山羊洞主洞的底部。

洞中的湿气很重,空气里泛着一股青草和霉腐的味道,好在这时空气流通还比较正常,十几个人在里面,也不觉得呼吸困难。由于大部分人都是第一次进入这个洞,大家显得既兴奋,又紧张。听到身边有水流的声音,原来主洞底部有一条暗河向远处流去,河里的水有些浑浊,这应该是最近这几天下了雨的缘故吧。我们就顺着洞内暗河水的流向,往前走去。我这时候观察到,洞内周边的模样,和重庆渝北区的张关水溶洞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前行约200米,大家看见从外边射进了一束阳光。走过去近前一看,发现是一个呈圆形的宽敞“大厅”。这个“大厅”是个典型的“漏斗”,高约80米,四周全是绝壁,空间可以容纳100多人。喀斯特溶岩中,因为流水的侵蚀和化学溶蚀作用导致石灰岩形成空洞,地壳抬升地下水位下降,流水继续向下侵蚀和溶蚀而形成漏斗。大家站立的地方是漏斗的下部,抬头往上望,天变成了“一线天”。我连忙招呼大家聚拢过来,拍一张合影作探洞开始的纪念,也算设置入洞后的第一个标识。

 

图十八 山羊洞大漏斗底部大合影

 

我们继续沿着暗河顺流水往前走。行进之初,难掩大家兴奋与好奇之情,七嘴八舌、叽叽喳喳聊个不停。其间,看热闹的一位小伙子“身手敏捷”,甚至有过鞋子不沾湿水的企图,他不像大家踩着暗河边低矮的石头(有的低于河面,难免不湿脚)平稳地一步一步前行,而是用跨大步、跳跃的方式,踩着暗河边较高的、露出水面的石头,凌空飞腾、迅疾地往前奔跑……随着洞内条件越来越艰难,最后这个小伙子也不得不放弃了这样奇特的行进方法。过了大约一个小时,洞内显得有些沉默了,也就听不到多少嘈杂的人声了,因为大家心情渐渐地归于平静,关心更多的是,还有多远才能到达有神秘符号的地方。听得有人问向导还有多远,李才刚村长高声地告诉大家说,早得很,这才走了不到四分之一呢。

 

●地裂山崩——小南海大地震

行进到这个地段,山羊洞给我的印象可以初步归纳为:一个狭长型的水溶洞,总体空间不是太高大,但很狭长,溶洞随着暗河整体向前延伸。洞内除了众多石钟乳、石笋、石柱外,各种各样、奇形怪状的嶙峋乱石突起、大石重叠,滚石密布,形态狰狞,心里或有“泰山压顶”、“危石穿空”的感觉,或随时有山体“坠物”,或断裂的长条形大石瞬间垮塌……的震撼,与凯斯特溶洞的总体风格大为不同。这些凌乱的山石往往阻断了暗河冲刷形成的空隙可供人们通行的“小径”,应该大大晚于千百万年来暗河和溶洞的形成时间,这样的现象明显是后期遭受到某种强烈的外力作用而形成的。我近距离观察一些断裂石块的茬口,发现大都比较尖锐。

“清咸丰六年五月壬子地大震,后坝乡山崩。辰巳(九时到十一时)间,忽大声如雷震,屋宇晃摇,势欲倾倒,屋瓦皆飞,池波涌立,民惊号走出,仆地不能起立……溪口遂被堵塞。厥后盛夏雨水,溪涨不通,潴(音【zhū】,水积聚)为大泽,延袤20余里,适浸寺址,四面汪洋,宛如金礁,泽名小瀛海,土人讹为小南海。”——清•同治三年(四川)《黔江县志》。

“屋瓦皆动。同时地震者,环数百里皆然。咸丰黔江之交,地名大路坝者独甚……山麓故有河,河为山石所壁,水乃逆行,淹没地方复二十余里;涨为池,广约六七里,深不可测。”——清•同治五年(湖北)《来凤县志》。

“大路坝山崩,由梅家弯、板桥溪,抵蛇盘寨三十余里成湖,压毙村民以数百计。”——清•同治四年(湖北)《咸丰县志》。

“地震山崩10余里,大山中断如截,下陷上跃,连山推出数里外,平地涌出小阜10余。河为山石所壅,水河逆行,淹没20余里,压死居民千余人。许家湾、板桥溪抵蛇盘溪一带皆成湖”——《中国历史强震目录》。

以上三则清代地方志书和地震研究史料记载的,是发生在清代咸丰六年五月壬子日辰时(1856年6月10日九时)的黔江小南海大地震。该地震波及范围北至今重庆巫山县,东南至今湖南吉首市,西南抵今重庆南川区,最大半径230公里,有感面积超过12万平方公里。震中区域在今黔江区小南海镇与湖北咸丰县大路坝镇之间,震中经纬度为北纬29.7度,东经108.8度,震源深度8公里。震级里氏6.25~6.3级,震中烈度约为8度,伤亡人数千余人,受灾区梅家弯、板桥溪至蛇盘寨。由于小南海地处渝东鄂西褶皱带内,以震旦系变质岩为基底,最近的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大面积的隆起抬升;其地震的发生与本地基底断裂有关。震中的地面震动强烈,滑坡、山崩、地裂极为普遍,地面变形显著,人畜伤亡惨重。箭子岭西段山体被劈裂并产生左旋错动,导致大规模山石滑体堵塞板夹溪、白鹤溪、白矾溪、清溪沟、肖溪沟等五条溪流,造就了一道长1170米、高67米、底部宽1040米的非人工坝体,形成面积近30平方公里,积雨面积约150平方公里的堰塞湖(原名“小瀛海”,今称“小南海”)。在活龙坪一带,大规模的山崩和滑坡计有九处。如此巨大的滑崩,在中外地震史上尚属罕见。地震史学研究表明,小南海大地震是重庆境内有记载以来的最大地震。小南海大地震遗址(崩塌崖面、崩滑体、堆石坝、堰塞湖及淹没森林等多种地震破坏形迹)规模宏大,是国内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古地震遗址,具有极高的科学考察价值和旅游价值。

 

图十九 小南海大地震之堰塞湖崩滑体

 

小南海堰塞湖这一带,是清代咸丰年间这次小南海大地震的地震中心;山羊洞距离小南海镇不算太远,直线距离不到10公里。以我在山羊洞里所观所感,与凯斯特溶洞总体风格不同的嶙峋乱石、密布滚石、断裂的长条形大石等现象,极有可能就是拜咸丰年间的小南海大地震所赐。迄今为止,小南海大地震的资料,都是对地面的描述和搜集,这次披露的有关地下溶洞的资料,与大地震之间关联的推断,但愿能对了解该次地震有裨益作用。

(未完待续)......

图文:林必忠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