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文物古迹巡礼·地下文物篇 巫山县大溪遗址
大溪遗址是大溪文化的命名地,是重庆境内最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遗址。2000年,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重庆市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大溪遗址的发掘入选“20世纪中国100项考古大发现”。
遗址周边环境
遗址位于重庆市巫山县大溪乡大溪村二社和三社(2001年后合并为三社),地处瞿塘峡东口的南岸,长江大宁河宽谷的西端。大溪河为南北向河流,在入长江的出口交汇处,折向东绕遗址汇入长江,与长江共同围合成一片半岛形台地。遗址隔长江北望桃子山,西依属于七曜山系的盛家山和乌云顶,南界大溪河与枣园坪遗址相邻。遗址为盛家山山麓向长江河漫滩过渡地带的斜坡台地,台地西高东底,北窄南宽,自北向南呈窄长形。
发掘场景
大溪遗址最早于20世纪20年代被发现。1925年至1926年,美国自然史博物馆中亚探险队的纳尔逊(N.C.Nelson) 等一行到三峡地区考察,在巫山县大溪场镇西端不远处的瞿塘峡口,长江南岸的坡地与溪沟的断面上,发现了一批石器、残陶器的口沿及腹片,同时还发现了一些鱼骨渣。从纳尔逊描述的采集品地理位置看,正是后来所确定的大溪遗址所在地。1958年10月,由四川省博物馆、重庆市博物馆、四川大学历史系合作组成了62人的长江三峡水库文物调查队,对三峡库区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查工作。在这次调查中正式发现并确认了大溪遗址,并命名为“火爆溪遗址”。1959年7~8月及11~12月,四川省长江流域文物保护委员会文物考古队、四川大学历史系先后两次发掘了该遗址,并将遗址正式称为大溪遗址。1975年10月~1976年1月,四川省博物馆、万县市文化馆、巫山县文化馆联合对大溪遗址进行了第三次发掘,清理墓葬133座。1985年11~12月,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对巫山县境内古遗址进行了大范围调查。在大溪遗址的调查中,采集到较多的石器、骨蚌器和陶罐、釜、豆、支足等。1994年3~14月,为了抢救三峡工程库区受淹文物,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人员对巫山县境内地下文物进行了全面普查,在这次普查中对大溪遗址进行了重新调查、勘探和试掘,进一步明确了遗址的分布范围、面积和性质。2000年至2003年,为配合三峡工程建设,重庆市文物考古所(现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对大溪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考古发掘工作,勘探面积50000平方米,通过勘探进一步搞清了大溪遗址的分布范围,并初步确认了早、晚期遗存的分布区域和聚落内部的功能分区;考古发掘面积为10000平方米,清理墓葬233座,灰坑950座、灶8座、沟8条、窑2座,出土陶、石、骨、蚌、瓷、铜、银、金、铁等各类器物小件2000余件(套),遗存时代涵盖了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大溪文化、玉溪上层文化、玉溪坪文化、中坝文化)、商周(石地坝文化、瓦渣地文化、楚文化)、汉至六朝、隋唐、宋元明清等多个时期。在考古发掘中,科学、全面、系统地采集了遗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获取了有关测年、动植物种属、古环境、人骨性别及病理特征等多方面信息。
骨匕
骨鱼形饰
绿松石坠
石车轮形饰
石环
石人面雕像
陶鼎
陶杯
陶豆
陶簋
陶球
陶曲腹杯
陶筒形杯
玉璜
玉玦
大溪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存非常丰富,其陶器以红陶为主,主要采用泥条盘筑等方法手制,表面多上红色陶衣,彩陶中多见草叶、横人字、弧线、绳索等纹饰。其石器制作工艺较发达,磨制石器比例高,有斧、锄、锛、镰、凿等器形,其中以石斧的数量为多。其骨器多通体磨光,有矛、针、匕、锥等。大溪遗址出土的耳饰、项饰、臂饰等装饰品和雕刻小件也较多,结合其墓葬中丰富的陪葬坑,反应了先民丰富的精神生活。大溪遗址发掘了众多的新石器时代墓葬,其丰富的葬式引人注目,有直肢、屈肢、仰身、俯身、单人、多人等,其中以各种屈肢葬最具特色。
Ⅰ区5号墓葬
Ⅱ区58号墓葬
Ⅱ区60号墓葬
Ⅱ区146号墓葬
Ⅱ区184号墓葬
Ⅱ区321号灰坑
Ⅱ区330号灰坑
鱼骨坑
鱼骨坑清理
大溪遗址的发现与发掘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第一,大溪遗址发现的大溪文化遗存涵盖了大溪文化发生、发展及演变等各个阶段,文化面貌清晰、特征明显,为识别并命名为一支新的考古学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大溪遗址发现的大溪文化墓葬层位关系清楚、人骨保存较好、随葬品丰富,为探索大溪文化葬式的演变、丧葬习俗及其反应社会结构等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第三,发现了大量器物坑、动物坑、鱼骨坑,这类遗存的发现为探索大溪文化先民对死者的祭奠等原始宗教观念提供了重要线索。第四,发现了大量动植物遗存,反映了大溪遗址大溪文化阶段以渔猎采集经济为主,旱作农业作为其重要补充的生业经济模式,与江汉平原地区以稻作农业为主的食物获取方式迥异,为探讨同一考古学文化人群根据自然环境资源的差异选择不同的生业模式提供了实证资料。第五,在多个堆积中发现有玉溪上层文化的典型器物与大溪文化晚期遗物共存,且大溪文化末期的墓葬打破或叠压在这些地层,为确定玉溪上层文化的年代提供了直接的层位依据;在大溪文化晚期地层之上叠压有老关庙类型的遗存,出土比较单纯、典型的老关庙文化器物。这些发现为了解大溪文化晚期及之后峡江地区两支不同文化谱系的新石器文化间的进退和彼此交流提供了新的信息。
(范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