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遗产保护 > 考古视野下的小地名文化
考古视野下的小地名文化
发布人:  2022-06-21

一、小地名的属性简介

作为考古工作者,需要经常在野外进行考古作业,这样的工作性质决定了需要格外留意各种类型的小地名称呼,这不仅可以为田野工作提供一定程度上的便捷性,也是能够更高质量完成工作的技能之一。实践证明,对于小地名的持续关注是顺利开展工作的重要特性。

 

(一)小地名的考古属性

小地名是对特定历史、物体、事件的集中反映,可以为考古工作提供针对性的帮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各种以“生基”作为称呼构词的地名,如生基坪、生基湾、生基田、大生基、垮生基、生基落凼、胡家生基等,从田野调查结果来看,上述小地名所在区域分布着上至宋代,下至清代,乃至于近现代的墓葬;形制上包括石室墓、砖室墓、石围土冢墓。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地区也将现代坟称为“生基”,因此为了区分年代,实际工作中将清代以前的墓葬称为“古生基”或“老生基”,将清代墓葬冠以“花生基”“大花坟”或“大包坟”之类的别称。对于以“古墓”或“古坟”作为小地名的,如古墓墓群(发现宋墓群),表明该区域一定存在古代墓葬;而以“坟”或“坟山”作为小地名的,可能代表一座墓,也可能为一处墓地或墓群,如鲜家坟山(清道光十五年)、罗家坟山(发现宋明墓群)、海螺坟(清道光二十四年);以“棺”或“棺山”作为小地名的,如棺山坡(发现明清墓群)。因此,这些小地名所在区域应当是考古工作的重点关注对象。

 

璧山生基湾墓群全景

 

壁山棺山坡崖墓群

 

以具体事物或意识形态产生具有指代性的小地名,是经过长时间形成的一种通俗易懂并有历史感的称呼。其中以形式各异的宗教场所最具典型性,这种小地名流传时间久,使用周期长,是一种十分具有考古价值的小地名类别,如殿子山(为清代寺庙遗址,仅存石刻一通、泉眼一处、石窟一龛,据石刻可知为清嘉庆二十四年)、元通寺(为清代寺庙遗址,现叠压于学校之下,发现大量建筑构件,据石碑可知在清道光二十三年重修过)、毗卢寺(为清代寺庙遗址,保留有大量建筑构件,据两通石碑可知其分别在清道光与咸丰年间重修过)等。除此之外,以“土地庙”作为小地名称呼的,大部分年代都不会很早,普遍缺乏考古价值。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地区所谓的“土地庙”,指的是开凿于崖体之上的摩崖造像,如观音岩摩崖造像(当地人称“土地庙”,实际上是一龛二造像及六通石刻);或者是直接从古墓中拆解修建的,如高厢房神龛(为本地土地庙,神像实际上来自于宋墓)。此外,也有小地名中带有佛教专属名词的,如罗汉坡(发现明代僧人墓及汉代崖墓群,现僧人墓已被用作寺庙,罗汉一词的由来应与墓中摆放造像相关)、观音石坝(原有土地庙,并有造像一尊,现均不见)等。根据上述宗教类小地名来看,直接以“寺”为地名后缀的,应有古寺庙遗址。而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称呼的小地名,要与当地文化相结合,也要注意以专有佛教名词作为地名构词的。
 

 

(二)小地名的人文属性

受地理环境和地貌特征的影响,人们选择聚族而居,聚姓而居,形成了典型的院落文化。田野调查是穿梭于村落之间的问询和踏查,能够发现许多以姓氏为前缀的院落或老屋的小地名,如沈家大院(民国六年建筑)、周家老屋(发现明代墓葬)、曹家院子(发现明代墓地)等。而部分院子以朝门作为小地名称呼,凸显出建筑本身的特色,如双朝门院子(仅剩余一处朝门,院落房屋为后期改建)、黑漆朝门等。以“院子”作为后缀的小地名,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如大拱桥院子(拱桥已被拆毁,仅剩部分条石),表明地理环境以及配套设施;第二类是如鞋铺院子(原分布有较多明代墓葬,于文革时期拆毁),突出实用价值和命名缘由;第三类如蛇形嘴院子(发现清代墓地),偏重于地形地貌的特征。部分地区称之为哨楼、碉楼的小地名,与院子在空间上有一定重合,主要分布在院坝内靠近朝门一侧的地方,其高度总是凌驾于同时期建筑之上,如双哨楼、碉楼湾湾(又名沈家大院,为民国六年建筑,碉楼为本地人的俗称,实际上是大院内的哨楼)等。鉴于调查走访中发现过保存较为良好的清代至民国时期的民居以及部分古墓葬,所以在调查中遇到各种形式的院子需要进行仔细观察了解。

作为彰显家族门第之风和敬俸祖先的祠堂也是田野调查中常见的小地名称呼,往往与家族姓氏保持紧密的联系,如孔家祠堂、黄家祠堂、王家祠堂等。祠堂的建筑本身一般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只可惜大部分都在时间长河中消失殆尽,只剩下乡民口中曾经的故事。近些年,随着祖先追思与家族情怀的加深,已有许多姓氏开始重建祠堂,只是对于考古而言,已然是另外一番景象。

 

(三)小地名的地理属性

大自然孕育了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们,人们通过了解自然规律逐渐创造和改进自己的生存条件,桥梁便是代表性证据。桥梁在人类历史上是仅次于船只的伟大水用交通发明,是古代主要的交通要道之一,如佛寿桥(清代石坪桥,造型独特,南北横跨于黑水滩河之上)、太平桥(清代石拱桥,保留有部分龙头雕刻,东西横跨于黑水滩河之上)、曾家小桥石坪桥(清代石坪桥,东西横跨于两岔河之上)等。河边也是经常能够发现石刻的地方,如放生河石刻等。因此,在田野调查时,对于有河流的地方也是要注意对相关文物的考察。

 

壁山佛寿桥

 

山城考古是重庆考古特色之一,多山、险峻、复杂的地理环境成为古代军事设施的首选之地,地势较高的地方往往被山寨所占,这些寨子居高临下,扼守区域内的咽喉要道,如寨子山寨子(占据寨子山整个山顶且修筑有高高的城墙)、燕子山寨子(为周边地势最高,四周为广阔的平地,视野相当开阔,修筑有石梯与山寨相通)、长岭寨子(分布于南北走向的长岭山之上,俯视黑水滩河两岸)等。上述遗址的分布与周边的地理环境相关联,为田野调查提供了不同的调查视角。

 

(四)小地名的方言属性

方言作为最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标签之一,在小地名的命名上表现出强烈的个性和地域性。通过田野调查结果来看,这类小地名往往是本地居民的俗话称呼,如对开凿于崖壁之上的崖墓,部分地区以蛮子洞、蛮子坡、蛮子洞坡等称之,可能源于对这类经人工打磨过的大致呈方形结构石洞的误解,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认为是强盗或者盗匪居住的地方;另一方面是鬼怪化的虚无概念。实际上,各种以“蛮子”为构词的一类地名大部分属于汉代崖墓。还有所谓的“神仙洞”,根据实地调查和交流了解可知,这类地名基本上都与摩崖造像及石窟相关,由于人工开凿的崖体内雕刻有许多菩萨,并有部分绘彩或涂金,故而被当地人称为神仙洞。还有部分地区称为“洞口”的,也属于对摩崖造像的俗称,如殿子山(为清代寺庙遗址,现存碑刻一通、泉眼一处、石窟一龛,当地人把石窟称之为“洞口”)。因此,在实际田野工作中,需要注意专业用词与地方方言相结合。

 

江津蛮子洞崖墓群

 

人群的选择性聚居和地势的合理利用,形成了以屋基作为后缀的小地名。“屋基”本意是指房屋的地基,表现地势相对较平的平坝子,也有称之为“屋场”,可能指代某一处,也可能是指某一片区。往往这一类小地名总是与姓氏、地貌、地形相关联,并且是人口相对集中、居住时间较长的地方,如黄秧屋基(为两山之间的狭长小平地,发现明清墓群)、大屋基(被四周小浅丘包围的山间小盆地,是周边为数不多能够集中修建房屋的地方,发现明清墓群)、口袋屋基(为三面环山,仅有一处作为进出的通道,周边浅丘发现清墓群)等。形式各样的“某屋基”实际上分布有较多的古代墓葬,可见古人选择生活的地点与现代标准有一定的重合空间,也为田野调查的开展增加了一定指向性,在实际田野调查中,也需要注意人口与房屋分布密度。

二、结语

本文以田野调查过程中所获取的小地名作为基础资料,将其置于考古视野下,分为考古属性、历史属性、地理属性、方言属性等四部分,这四部分涵盖了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大部分情况,在田野调查中既要注意地形地貌、也要关注山水形胜,更要注意历史文化底蕴。通过归纳整理各种类型的小地名称呼,能够大致找到其与考古的关联性,从而对田野调查工作起到一定的指示作用和指导价值。而对于部分具有考古代表意义的小地名,也需要通过不断积累和识别,进而更好的服务于考古事业。

附:文中所提到的小地名材料在时间上仅代表2020年8月17日至2021年12月10日期间进行的田野调查工作,在空间上仅包括巴南东泉镇、南川南平及水江、大足双桥、北碚复兴等部分地区,在内容上仅包含部分调查所得小地名资料。

文稿:李能交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