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遗产保护 > 灵魂安处是吾乡 ——荆竹坝岩棺群
灵魂安处是吾乡 ——荆竹坝岩棺群
发布人:  2022-05-26

死亡,人类永恒的命题。大约在十多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人类产生了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观念,并出现了对于“死”的看法,认为“死”是灵魂与肉体的分离。根据当时生活的状况与条件,人们竭尽所能让“灵魂”感到安乐与舒适。

 

 

荆竹坝岩棺群位于大宁河上游的荆竹峡中,距巫溪老县城约30公里。峡江两岸,风景秀丽。

这里是三峡库区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好的岩棺群,安葬着距今2000多年前的濮族先人。

荆竹坝岩棺群面朝大宁河支流东溪河,坐落于大宁河与东溪河交汇处的一座高岩绝壁之上。山崖高200~300米,坐北朝南,走向由东到西。悬棺分布在山崖与河道平行的天然岩石层理缝隙中。

荆竹坝岩棺群原有25具,1980年8月,四川大学岩葬科研小组的专家取下了离地面最低的一具棺椁,编为18号。现存24具,其中有21具放置于同一水平方向的岩石缝隙中,首尾相接,蔚为壮观。

 

 

荆竹坝岩棺直接放置于天然石缝中。突出的岩石形成天然的岩檐,为棺木遮挡风雨。为何古人要将先人葬在高高的岩壁中呢?有专家说,这与史前民族行岩居有关,是人们洞处穴居生活的反映。死后当葬回原处;也有专家推测,将死者棺木放至高处,防止他人骚扰;还有人说,巴濮族人有葬地“愈高愈孝”和浓厚的“祖骨崇拜”思想。葬之越高,离天越近,越便于顺利升天和返乡。众多推测中,我们可以确认的是,这种葬式最突出的特点是葬地必然选择依山傍水的地理环境以及船形棺的使用,与居住在江河湖海的民族密切相关。

 

 

1988 年从荆竹坝岩棺群发掘出一把木剑。长50.2厘米,宽4.1厘米,重0.09千克,剑身与剑鞘由整块杉木挖凿而成。出土时,剑体保存完整,1990 年经四川省文物鉴定专家组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属战国至西汉时期的遗物。

木剑制作精巧,剑身插入剑鞘后,两部分木质花纹吻合为一体。剑的造型既不同于巴式剑,也不同于楚式剑,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以木剑作为陪葬品,木棺主的身份也是让许多专家推敲的问题。

 

 

两千多年过去,历经战乱与朝代更迭、地质灾害与人口迁徙,悬棺自岿然不动。2013年,荆竹坝岩棺群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今,我们用现代的方式,传承着古人们守护先人亡魂的遗志;以此来回应,我们与远古历史,在时间的长河中的重逢。

 

信息来源:巫溪县博物馆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