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遗产保护 > 谁将青玉镜,挂在苍鳞龙——龙门浩月
谁将青玉镜,挂在苍鳞龙——龙门浩月
发布人:  2022-08-30

2022年入夏以来,重庆遭遇罕见连晴高温天气,长江水位回落,位于重庆市南岸区龙门浩街道上新街社区,小地名龙门浩长江江心偏南的龙门浩题刻及造像露出水面。龙门浩题刻及造像常年被淹没在东水门长江大桥段长江水面下,偶尔在枯水季节露出真容,此次完全出水为多年一遇。

 

晨曦下的龙门浩

 

2022年8月26日,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岸区文物管理所对龙门浩题刻及造像进行了测绘工作。龙门浩题刻及造像位于龙门浩江心,长约50米,高约15米的形似神龟的巨石上,有龛窟2处、摩崖造像2尊以及题刻1处,时代为清代。

 

测绘工作照

 

1号龛高1.8米,宽1.5米,龛左右刻对联“共仰慈云依鹫岭,常观皓月照龙门”,横联“同登彼岸”,龛内为一僧人站立像,着僧衣,双手合十。上联“慈云”为佛教用语,南朝梁简文帝《大法颂》有“慈云吐泽,法雨垂凉”[1],唐太宗《大唐三藏圣教序》有“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之句”[2],慈云与法雨常为对仗,引申为佛法之意。近人丁福保在《佛学大辞典》中解释“慈云”为“譬喻慈心广大,覆于一切,譬如云也。鸡跖集曰‘如来慈心,如彼大云,荫注世界’”,用来比喻佛法如云盖世界一样广大。“慈云”一词多用于寺庙名,如重庆就有两座慈云寺,一是九龙坡区走马镇慈云寺,历经宋元明清,清代李为栋留下《多子山慈云寺游记》,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于2012年对其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发掘;一是位于龙门浩附近狮子山麓的南岸区慈云寺,现为全国重点寺院。“鹫岭”亦为佛教用语,本指王舍城耆闍崛山(灵鹫山),北周庾信《陕州弘农郡五张寺经藏碑》曰:“雪山罗汉之论,鹫岭菩提之法”,倪璠注:“鹫岭在王舍城,梵云耆闍崛山是也。”[3]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对此山有详细描述:“接北山之阳,孤摽特起,既栖鹫鸟,又类高台,空翠相映,浓淡分色,如来御世垂五十年,多居此山广说妙法”,是佛陀说法圣地。在中国文化土壤里,“鹫岭”又被比喻为杭州灵隐寺飞来峰,唐代宋之问《灵隐寺》有“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的名句,《淳祐临安志》记载东晋威和元年(326),创建灵隐寺的天竺高僧慧理游历至飞来峰时,惊叹其形势与灵鹫山何其相似,并在此地建寺:“此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年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4]。“鹫岭”多被后世诗僧引用,如宋代释智圆《湖居感伤》“鹫岭先开会,金河后秘藏”、宋代释道潜《谒上竺观音大士》“十年江海去飘然,魂梦长依鹫岭边”、宋代释云知《邺公菴歌》“唿猿涧西藏石笋,丹桂苍松达鹫岭。”下联“龙门”当指重庆龙门,清代巴县知县王尔鉴修乾隆版《巴县志·卷之一·古迹》记载了重庆宋代“龙门”题刻:“龙门:涂山禹庙前江岸石上楷书‘龙门’二字,右石上行书‘龙门’二字俱宋绍兴中镌。”清人施玉立有诗《龙门》歌曰:“龙门谁所凿,崷崪外江边。我待看春浪,鱼当跃晓天。飞龙应可逐,巫峡不难穿。鲈鲙饶珍味,乡思日夜悬。”“皓月”为“浩月”,一语双关,隐喻巧妙,对应的是古“巴渝十二景”之“龙门浩月”。《巴县志·卷之一·景·巴渝十二景》形容了“龙门浩月”的具体景象:“龙门浩月:浩在太平门大江对岸禹庙前,水中二巨石各大书楷行‘龙门’二字,皆宋绍兴中刻,石断处可容艇子出入,曰龙门。龙门右有大碛曰黄鱼岭。江水西南来,必扫碛澳徐折而出,水脉横涌江心,回旋圆转,其形如月。浩即港,巴人谓小港为浩也。”横批“同登彼岸”,“彼岸”为佛教用语,梵语“波罗”意译,所谓“秦言彼岸”[5]是也,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波罗”即为此意。《大智度论》解释“以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6],比喻彼岸为佛教徒追求涅槃之境界。此处,除去引申含义之外,亦有现实指向。《巴县志·卷之二·津渡》:“龙门浩:太平门对岸廉七里,渡船七”,龙门浩此处曾为民国时期长江南岸“上五渡”之一——铜元局、黄葛渡、海棠溪、龙门浩(老码头和门朝街)以及太平渡。

 

1号龛

 

《大智度论》

 

2号龛高1.8米,宽1.65米。龛内为慈航真人像,结跏趺于莲花座上,头戴花冠,手持净瓶,左右刻有对联“海岸驾慈航兴隆感应东西地,云浮现真相顺风香送南北人”,横联刻“清风皓月”,时代为清代。慈航真人与观音菩萨崇拜有密切关系,是封建时代晚期儒释道三教合流的文化产物,慈航真人不见于《道藏》《大正藏》等道佛经典,慈航之说始于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可视为宗教形象转化为民间信仰的延续。慈航道人为小说中阐教玉虚宫元始天尊座下十二上仙之一,第四十四回《子牙魂游昆仑山》就说:“普陀山落伽洞慈航道人──后成观世音大士”,第四十六回《广成子破金光阵》描写慈航道人大破狮吼阵使用的法器正是净瓶“慈航将清净琉璃瓶祭于空中,命力士将瓶底朝天,瓶口朝地。”清代《历代神仙通鉴》记载:“桂父至普陀访慈航大士”,[7]因观音菩萨道场在普陀山,《历代神仙通鉴》显然也是将慈航真人与观音大士等同为慈航大士。观音信仰早于慈航真人,实际上慈航真人是在明之后才逐渐成熟定型,并等同于佛教观音菩萨,是儒释道三教合流后的民间智慧的艺术创造。慈航真人以观音菩萨的形象位于航道水路中,有其深刻的宗教含义。后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被称作“经中之经”,其中《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对中国民间信仰影响深远,“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时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拉开了著名的“观音救八难”的总纲,其中第三者为水难,对应经文“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8]《高僧传》记载高僧法显的一段海上经历,从而来证明观音救水难的法力:“既而附商人大舶循海而还,舶有二百许人,值暴风水入众皆惶懅,即取杂物弃之。显恐弃其经像,唯一心念观世音,及归命汉土众僧舶任风而去,得无伤坏,经十余日达耶婆提国。”[9]因此,慈航真人坐镇于航水路径之上,其保佑平安的寓意明显,此处对联中“感应东西地”,“香送南北人”皆是此类信仰的祈福。除两龛之外,另有石刻一则“有求必应”,题记“同治九年四月廿四日立。”

 

2号龛

 

(同治)《巴县志》《新堪巴县地图》(局部)

 

《高僧传》

 

总而言之,从龙门浩题刻及造像内容来看,其开凿具有保佑过往行船平安、避灾祈福之意,或与慈云寺有紧密关系,对于研究本地宗教文化和石刻造像艺术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该处为著名的古“巴渝十二景”中“龙门浩月”的一部分。清康熙十一年十月,刑部尚书王世禛在《蜀道驿程记》解释了“龙门浩”中“浩”字的由来:“操小舟由龙门登岸,龙门者,江滨积石,中断如门,俗谓龙门。浩,巴人谓小港为浩。”[10]浩本意是指水势盛大,如《虞书》里有“洪水浩浩”之句。在重庆的方言中,很多小地名往往被赋予地貌特征的形容,辨识度极高,比如大坪、沙坪坝、谢家湾、九龙坡、大渡口、曾家岩、七星岗、牛角沱、北碚等比比皆是。如果说沱指的是宽阔的江湾,如唐家沱、李家沱等,那么浩指的是江中被长长的碛石隔开的狭窄水域,龙门浩就符合这样的特点,上从盐店湾向下延伸至野猫溪两条巨型的碛石长达数里,中有断石,正如浩口打开的一扇宽约五六丈的天然石门。浩外江水湍急,为之叹息,浩内则水波不惊,是泊船良港,适合船舶停靠。入夜,皓月当空,月影入水,波光嶙峋,龙门如镶宝玉,犹如神龙戏珠,试想如果在此时涂山之上,俯看浩中明月倒影,抬头举杯对饮成三人,该是如何美轮美奂的意境?

 

从金碧山远眺龙门浩(清末 威尔逊·爱德华·曼利拍摄)

 

民国时期的龙门浩

 

重庆人将龙门浩一头一尾的区域称为“上浩”与“下浩”,对应长江对岸的太平门、太安门至东水门片区。重庆十七城门“九开八闭”,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于2014年至2015年对九开门之一的太平门遗址开展过考古发掘。相比之下,作为八闭门之一的太安门名气并不大,如今这一区域被重庆人称为“望龙门”,有种说法是这里正对长江龙门浩,因为望龙门浩而更名。1944年7月,中国的第一个客运缆车工程动工,由茅以升和杨炀春主持设计和建造,1945年4月竣工,车道全长178米,上下高差46.9米,备有客车车厢2辆,每辆可容纳乘客50人,日客运量1万人。曾经的望龙门码头是重庆长江两岸的交通要道,人气最旺。这条航线开通是因为抗战军兴,大量人财物内迁重庆后城市扩容的需求,同时也带动了对岸的上浩发展。很快,上浩得到了扩建,有了如今的上新街。

 

上个世纪50年代的龙门浩码头

 

曾几何时,绵延达数里的江中石梁如长龙一样静卧大江,构成了“龙门浩月”的美妙景象,文人骚客为之讴歌,留下了诸多诗篇,数不胜数,如川东道张九镒《渝城十二景·龙门浩月》:“石扇划地轴,一涧流淙淙。谁将青玉镜,挂在苍鳞龙。俯看波上下,波静影相从。举头问清影,银蟾隔几重。”王尔鉴《巴渝十二景·龙门浩月》:“石破天开处,龙行俨禹门。魄宁生月窟,光自耀云根。雪浪盘今古,冰轮变晓昏。临风登彼岸,涂后自遗村。”周开丰《巴渝十二景·龙门浩月》:“水亦岷江派 ,山仍夏后村。何缘邀月影,别自映云根。秋扫黄鱼脊,波回玉兔魂。神功遗迹杳,此地问真源。”王邦镜《龙门浩月遥和程节推韵》:“禹门山势郁嵯峨,掩映中霄玉宇和。庾亮登楼宾正满,王猷鼓棹兴偏多。夜光投处逢青眼,宝箧开时见素娥。闻道阳阿空郢调,联行可许和高歌。”

如今,虽然古“巴渝十二景”中“龙门浩月”旧景不在,然而龙门浩题刻及造像作为龙门浩景观的珍贵物质文化遗产延续下来,提醒着世人“龙门浩月”不仅不会被江水吞噬,被时光遗忘,反而将成为独特的文化符号和文化记忆长久地活在重庆人民心中。

 

龙门浩题刻及造像测绘建模(王铭制)

 

注释:

[1](清)陈梦雷编:《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卷七十《释教部·艺文三》,成都:巴蜀书社,影印本。

[2]江吟、许洪流编:《大唐三藏圣教序》,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国家图书馆藏名碑名帖。

[3](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许逸民点校:《庾子山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点校本。

[4](清)丁丙、丁申辑:《武林掌故丛编》第二十四集(宋)施谔撰《淳祐临安志》,扬州,广陵书社,影印本。

[5]《大正藏》卷二十五,龙树菩萨造,(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第十二,第145页上栏。

[6]《大正藏》卷二十五,龙树菩萨造,(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第十二,第145页下栏。

[7](清)徐道编:《历代神仙通鉴》卷五《仙真衍派》,林屋玞楼秘本。

[8]《大正藏》卷九,龙树菩萨造,(后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卷七《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58页。

[9]《大正藏》卷五十,(梁)慧皎撰:《高僧传》卷第三《译经下·释法显》,第338页。

[10](清)王尔鉴:《巴县志》卷二十《蜀道驿程记》。

文稿:徐进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